摘要:周永年廣覽經史百家,學問淵博,他編纂的《先正讀書訣》所引用的書目包括《周易》《論語》《孟子》《大學》《管子》《老子》《朱子》《思辨錄》《訓蒙法》《童蒙訓》《塾講規約》《問學錄》《榕村語錄》等共計52種,收錄327條讀書之法,薈萃了孔子、老子、荀子、管子、韓愈、范仲淹、歐陽修、張載、蘇軾、黃庭堅、朱熹、陸九淵、王應麟、程瑞禮、黃宗羲、顧炎武、陸隴其、李光地等先賢們的讀書方法,“蓋本孔孟之緒論上求之經典,復博採唐宋以來諸儒之說”。讀書要摒棄功利心,秉持一顆純淨的心,平心靜氣,心無旁騖,做到專心致志,才能真正體會到書中的聖賢意旨所在。

《先正讀書訣》

《先正讀書訣》是清代周永年輯錄我國古代先賢讀書治學之法編纂而成的一部著作。

周永年,濟南歷城人,青年時即篤學立品,嗜好讀書和藏書,乾隆三十六年進士,乾隆三十八年入四庫館,任校勘《永樂大典》纂修兼分校官,乾隆四十年參與編纂《四庫全書》,特旨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充文淵閣校理。

周永年廣覽經史百家,學問淵博,他編纂的《先正讀書訣》所引用的書目包括《周易》《論語》《孟子》《大學》《管子》《老子》《朱子》《思辨錄》《訓蒙法》《童蒙訓》《塾講規約》《問學錄》《榕村語錄》等共計52種,收錄327條讀書之法,薈萃了孔子、老子、荀子、管子、韓愈、范仲淹、歐陽修、張載、蘇軾、黃庭堅、朱熹、陸九淵、王應麟、程瑞禮、黃宗羲、顧炎武、陸隴其、李光地等先賢們的讀書方法,“蓋本孔孟之緒論上求之經典,復博採唐宋以來諸儒之說”。周永年的用意,正如如下所述:“讀書而能識聖賢要旨,味經史精腴,通古今常變,正國家經權。窮則著爲文章,達則政行利濟。”

《先正讀書訣》成書於乾隆年間,此後以抄本流傳,至道光二十二年首次刊刻。之後該書又經過了多次修訂刪減刊刻,流傳至今。先賢們的讀書之法對我們今天的讀書治學具有很高的啓迪作用和借鑑價值。該書主要蘊含了八個方面的讀書要訣。

摒棄雜念,專心致志

古人主張學須靜也。讀書只有靜下心來,摒除雜念,排除干擾,才能真正沉潛其中,體會作者的思想,並在作者的意境中,得到自我的昇華。

《大學》曰:“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金末元初著名理學家、教育家許衡主張“誦經習史,須是專心摒棄外物,非有父母師長之命,不可因他而輟”。黃庭堅則主張“讀書先淨室焚香,令心意不馳走,則言下理會”。讀書要摒棄功利心,秉持一顆純淨的心,平心靜氣,心無旁騖,做到專心致志,才能真正體會到書中的聖賢意旨所在。

循序漸進,積少成多

《論語》曰:“欲速則不達。”《孟子》則曰:“其進銳者,其退速。”譬如十日之程,一二日就要到,必車破馬乏,傷足而返,無法到達。讀書亦同理。

朱熹主張“須是且看一書,一日只看一兩段,俟其通透浹洽,然後可漸次而進也”。如果一件理會未透,又理會第二件,第二件又理會未透,又理會第三件,這樣下去,則終身不長進。“大抵讀書惟虛心專意,循次漸進,爲可得之。如百牢九鼎,非可以一嘬而盡其味也。”宋代邵雍認爲“學必量力,量力故能久”。可見,善讀書者需從容涵泳,工夫日進,而精神不疲,積久自然處處貫通,切勿一時貪多務得。

時常溫習,牢固不忘

遺忘是人的天性,如何克服遺忘?孔子說得極平常,其中一個是“溫故”,一個是“時習”,不溫不習,便無處得說與知新。

朱熹認爲讀書“只要量力,不要貪多,仍需反覆熟讀,時時溫習,是要法耳”。清代理學家陸隴其曾主張:“《周禮》《禮記》,俱宜令其溫習,一季得一週,庶能記得。侄孫幼時溫書,皆一月一週也,《左傳》諸書,迄今猶能成誦,皆當時溫習之功。”南宋王虛中在《訓蒙法》中雲:“讀書當時雖極熟,久而不讀亦必忘。其溫習之法:若初讀過書一卷,則一日溫此一卷;其後讀過二卷,則二日溫一遍;三卷則三日溫一遍,二百卷則二百日能溫一遍,亦永不忘。如此既省工,又永永不忘之妙法也。”可見,時常溫習,纔是克服遺忘的法寶。

用心思索,得其要旨

歷代先賢們都強調思考對讀書的重要性。讀書若不思考,則只是相當於識得外表一個皮殼子,未真正識得裏面的精髓。

孔子認爲“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將告之。”又曰:“非鬼神之力也,精誠之極也。”所謂神物,非真從天降地出,乃是自家精神靈爽之所爲。清代理學名臣李光地則認爲“記誦所以爲思索,思索所以爲體認,體認所以爲涵養也”。陸桴亭主張,“悟處皆出於思,不思無由得悟。思處皆緣於學,不學則無可思。學者所以求悟也,悟者思而得通也。

古來聖賢未有不重思者,思只是‘窮理’二字”。楊應之學士言:“後生學問,聰明強記不足畏,惟思索尋究者爲可畏耳。”讀書需要沉潛其中,細讀多思,只有精心思考研究,細細咀嚼玩味,才能體會到文章的微言精義,吸取其精華。

吟詠誦讀,見其義理

大凡讀書多在諷誦中見義理。李光地言:“讀書千遍,其意自見。某初讀《參同契》,了無入處,用此法試之,熟後遂見得其中自有條理。”陸桴亭《思辨錄》中雲:“《五經》《四書》《太極》《西銘》之類,必不可不成誦;不成誦,則義理不出也。”朱熹的看法是“要讀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尤其古代詩文,須反覆誦讀玩味,方能有所受益。若只是草草看過一部詩書,不但不得滋味,也記不得,無濟於事。因此誦讀不僅要疾徐有致,還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投入,從誦讀中體會節奏感,品味作品的滋味和神韻。

提要鉤玄,入腦入心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讀書作筆記對記憶和理解所讀之書非常重要。

唐代韓愈《進學解》中教育弟子讀書要“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言;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其要訣卻在“記事”“纂言”兩句。凡書目口過,總不如手過。手動則心必隨之,雖覽誦二十篇,不如抄撮一次之功多也,況“必提其要”,則閱事不容不詳;“必鉤其玄”,則思理不容不精,若此中更能考究同異,剖斷是非而自記所疑,才能真正地入腦入心,久而不忘。

精讀一書,博覽羣書

李光地有“精熟一部書”之法,即“不拘大書小書,能將這部爛熟,字字解得,道理透明,諸家說俱能辨其是非高下,此一部便是根,可以觸悟他書。如領兵十萬,一樣看待,便不得一兵之力;如交朋友,全無親疏厚薄,便不得一友之助。領兵必有幾百親兵死士,交友必有一二意氣肝膽,便此外皆可得用。只是這部書卻要實是丹頭,方可通得去。倘熟一部沒要緊的書,便沒用”。

黃庭堅主張“讀書先務精而不務博,有餘力乃能縱橫”。先盡心讀一兩書,其餘則如破竹數節,皆會迎刃而解。而盡心所讀的這一兩部書,則必須是經過精心挑選,選取該領域的經典代表之作,而不是隨便取一部書便讀。如黨員領導幹部要選擇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來讀,讀深讀透,那麼再讀該類其他研究著作纔可能一通百通。

持之以恆,有所成就

讀書貴在有恆,這可以說是讀書要訣中之要訣。

《荀子·勸學篇》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明代呂坤雲:“不怕炊不熟,只愁斷了火。火不斷時,鍊金煮砂,可使爲水作泥。”讀書怠忽間斷而無所成,一時貪多而不堅持,也終將無所成就。讀書不用求多,但要涓涓不廢。只有堅持不懈,鍥而不捨,才能不斷汲取典籍中的歷史養料和思想精華,從而得到智慧啓發和正氣滋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