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正處於新冠肺炎病毒肆虐期間,但國內的“下餃子”大潮卻並未受到影響。繼第二艘075型兩棲攻擊艦和第7艘055型萬噸大驅下水後,我們最爲關注的航空母艦似乎也有了新的動向。
本週,江南造船廠官方宣佈,其生產的浮式作業裝置EPC正式出塢,而所謂的“浮式作業裝置”正是浮船塢。根據江南造船廠介紹,該浮船塢全長爲250米級,寬度60米,型深達7米,最大載貨量3.2萬噸以上。從這個角度來說,一艘這樣的浮船塢基本已可單獨承載一艘飛行甲板面積在220米左右的輕型航母或兩棲攻擊艦了,通常此類艦隻的排水量不超過3萬噸級。
然而,這絕非浮船塢唯一的用途。事實上,在實施了“總段建造法”的國家,這種超大型浮船塢最主要的用途是搭載和運輸航母分段。要知道,總段建造法是目前全球範圍內最先進的船舶建造技術,尤其適合航母或大型民用船舶的建造。總段建造法就是將船體分爲多個分段,分別在不同的船臺上同時建造,直到建造末期階段,纔將各分段轉移至大型船塢中,然後拼接起來。
不難看出,總段建造法最突出的優勢就在於可以盡最大可能地減少對大型或巨型船塢的佔用時間,即船舶並非從一開始就佔用了此類船塢,只需在最終拼接階段佔用。如此一來,就可以爲其他大型艦船的建造騰出寶貴的塢位。無論是美國最新型的福特級核動力航母,亦或是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級常規動力航母,均採用了這種建造方式。
因此,國新型浮船塢的到位,意味着我們或將在下一艘國產航母的建造中使用先進的“總段建造法”,即現在不同的中型船塢內造出不超過3.2萬噸的航母分段,藉由浮船塢的運送,將這些分段先後運往某個大型或巨型船塢,最後將各分段拼接到一起,成爲一艘完整的航母艦體。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種大型浮船塢的“二傳手”功能必不可少。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浮船塢還具有不小的出口或出租價值。以無力打造巨型浮船塢的俄羅斯來說,其海軍大型艦艇數量雖已寥寥無幾,但仍有一定需求空間,如2.4萬噸級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或1.6萬噸級的光榮級巡洋艦。因此,不排除俄方向我們進口或租用相關浮船塢的可能性。
當然,最值得振奮的一點,依然是其可能服務於未來的新型國產航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