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袁绍阵营归降一个叛徒传来话说,有人给袁绍出主意,要趁这个机会袭击曹操的老巢许昌,抢他的“王炸”汉献帝。沮授跟袁绍说:“老大啊,奉迎汉献帝是件大仁大义的事啊,根本不费什么事,给点吃的喝的用的就行。

街头巷尾说历史,茶余饭后话三国。

汉末争雄,三国鼎立,曹操能够胜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有人说这个问题也太简单了点吧。曹操胜出的根本原因是个人的雄才伟略,加上手下兵强马壮,谋士如云,猛将如雨啊。

手下有荀彧、荀攸、郭嘉、贾诩这样的谋士能臣,又有张辽、许褚、典韦、夏侯惇这样的武将虎臣,想不成功都难啊。

这个回答听起来好像没什么毛病,可仔细想想又不完全是那么回事。


刘备、孙权、袁绍难道都是傻子,手下没有能臣虎将吗?

庞统、法正、诸葛亮哪一个智谋短浅?关羽、张飞、赵云哪一个白吃干饭?

吕蒙、鲁肃、张昭哪一个愚蠢透顶?周瑜、黄盖、陆逊哪一个滥竽充数?

田丰、沮授难道是来瞎捣乱的?颜良、文丑是来喝稀饭的?


这么一比较,就有点意思了。曹操能够胜出的根本原好像就不是个人素质和手下谋臣武将的能力问题了,那曹操胜出的根本原因应该是什么呢?

可以这么说,曹操的个人素质是胜出的必要条件,手下谋士能臣是胜利的关键,武将虎臣是制胜的法宝,但都不是曹操胜出的根本原因。

曹操能够胜出的根本原因是他手里握着一张别人没有的政治王牌。

那就是汉末三国真正的“王炸”-汉献帝。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汉献帝是一面政治旗帜。

大家都知道,按现在的话来说战争的本质就是政治的延续。

汉献帝作为一面政治旗帜,是一面道义之旗,是一面王师之旗,是一面政治上永远都不会倒掉的正义之旗。

这就相当于斗地主中的扑克牌“王炸”。

有了汉献帝这面旗帜,就可以以王师来讨逆贼,以正义来伐不义。

俗语讲:“师出有名,则无往而不利。师出无名,则寸步难行。”


如此说来,试问汉末三国天下还有比汉献帝这面旗帜威力更大的政治资本吗?

答案是:没有!

此言绝非妄语胡说,因为正史中关于汉献帝这面政治旗帜的问题,能做充分说明的例子是数不胜数,不胜枚举。

本文从袁绍的阵营中几个主要谋士的角度,来谈他们如何看待汉献帝这张政治王牌的问题。从曹操的对立阵营中来谈这个问题,会更有说服力。


袁绍的谋士沮授的看法:

沮授曾经跟袁绍说:“将军啊,你二十岁的时候出来做官,就名满天下了。董卓作乱的时候将军更是忠义奋发,勇讨逆贼。如今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此时若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

沮授跟老板说话当然得先溜须拍马一番,他也知道袁绍好这口。把袁绍夸高兴了,他的建议袁绍就有可能听。

沮授此番话最核心的观点就是要到西京奉迎汉献帝,利用这张政治王牌来号令天下,讨逆平叛,则天下无人可敌。


沮授是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汉献帝这张政治王牌的威力。

后来他一再劝说袁绍奉迎汉献帝,然而因为郭图等人的阻拦袁绍最终还是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官渡之战前夕,沮授知道袁绍必败,于是散尽家财等死。

沮授在战前颇为感慨的说:“曹操真是英明大略,挟天子作为政治资本,必胜!”

【献帝传曰:绍临发,沮授会其宗族,散资财以与之曰:"夫势在则威无不加,势亡则不保一身,哀哉!"其弟宗曰:"曹公士马不敌,君何惧焉!"授曰:"以曹兖州之明略,又挟天子以为资,我虽克公孙,众实疲弊,而将骄主忲,军之破败,在此举也。】


袁绍谋士郭图的看法:

《三国志》记,【图还说绍迎天子都邺,绍不从。】

郭图最开始也不反对奉迎汉献帝,他还曾出使西京专门拜见过汉献帝,回来以后就劝袁绍奉迎汉献帝都邺城,袁绍不听。

袁绍那时候为什么不听,因为他一直想自己称帝,那时还没看到汉献帝王炸的威力,等他反应过来,想从曹操那抢回汉献帝的时候,已经晚了。

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袁绍见事迟,俗语讲反应慢。

郭图这个人是个十足的小人,阿谀奉承,墙头草随风倒。

他见袁绍不同意,就话锋一转。以后都顺着袁绍说,标准的马屁精,小狗腿。

沮授再次劝说袁绍时,袁绍开始动心的时候,郭图怕沮授抢功,就开始出来捣乱。

【献帝传曰:沮授说绍云:"将军……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绍悦,将从之。】

郭图一看沮授的计谋要成,赶紧跟袁绍说:“将军啊,你现在拥兵百万,一个人说了算。如果把汉献帝弄来,你说你是听他的呢,还是不听他的呢?听吧,你肯定不乐意,不听吧,那就是违抗圣旨。另外你想想,以后咱们要干点什么私事啥的,都得要早请示晚汇报,不能随便胡来了。你说给自己请个大家长,那还有什么自由呢?”

【《献帝记》曰: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


沮授一听郭图这么说马上就急眼了,因为汉献帝实在太重要了!

沮授跟袁绍说:“老大啊,奉迎汉献帝是件大仁大义的事啊,根本不费什么事,给点吃的喝的用的就行。汉献帝来了,你给他解决了吃穿用度的问题,他就得仰仗你啊。现在是谁有兵权谁说了算,只有他仰咱们鼻息的道理,哪里存在你在他手下听差的事。你可别听郭图那小子忽悠。而且目前奉迎汉献帝是个大战略,宜早下手,晚了恐怕就抢不上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献帝记》沮授曰:今迎朝廷,至义也,又于时宜大计也,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也。夫权不失机,功在速捷,将军其图之!"】

袁绍鬼迷心窍,再加上反应慢,再一次地没听沮授的建议。

结果公元196年,曹操先下手了,把汉献帝接到了许昌,好吃好喝好招待。


汉献帝一到许昌就送福利,先封曹操一个大将军,接着就封荀彧为汉侍中,授尚书令。

袁绍一看就后悔了,这才反应过来,汉献帝真的是太重要了。

于是想从曹操手里把汉献帝抢回来。那怎么可能。

大家想想曹操在手里牌不好的时候,冒着被炸的风险叫地主,掀开底牌一看是王炸,他能跟袁绍换牌吗?

曹操心说:“小样的,想抢,没门!早干嘛去了?给你叫地主的机会你不叫,看底牌是王炸后悔了,玩去!”

【《三国志》记,会太祖迎天子都许,收河南地,关中皆附。绍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太祖拒之。】


袁绍的谋士田丰的看法: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和张绣正打的不可开交。袁绍阵营归降一个叛徒传来话说,有人给袁绍出主意,要趁这个机会袭击曹操的老巢许昌,抢他的“王炸”汉献帝。

曹操一听,赶紧停止攻打张绣,引兵回巢保护他的“王炸”。

这个叛徒口中所说的人正是袁绍非常重要的谋士之一田丰。

【《献帝春秋》记,袁绍叛卒诣公云:"田丰使绍早袭许,若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公乃解绣围。】

由此看来,在袁绍的谋士心中始终没有忘记汉献帝这张政治王牌的价值。

虽然袁绍的谋士们之间各有矛盾,而且出于个人利益考虑,对于是否奉迎汉献帝这个问题的出谋划策也不尽相同,但是对汉献帝的政治力量和作用的认识却是极其一致。

他们都一致认为汉献帝才是曹操手中不知不扣的“王炸”,也是曹操处处制约袁绍的一件利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