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每天你花費在“快手”、“抖音”上的時間是多少?你泡在明星八卦上面的時間又是多少?你在網絡遊戲的時間是多少?恐怕你統計出來的時間會嚇到自己。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話題炒作、網紅直播等“泛娛樂化”的背景下,我們的精神被過度消耗了。

在一個科技發達的時代裏,造成精神毀滅的敵人更可能是一個滿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種一眼看上去就讓人心生懷疑和仇恨的人。”赫胥黎說,當文化成爲了一場滑稽戲,生命也將成爲一場鬧劇,娛樂至上最終會變成娛樂至死。

以00爲例,00後的生活到底有多麼與衆不同?他們的玩伴不再是泥巴、彈珠、跳皮筋,而是網上衝浪的新新人類”,生來就對傳統“謎之牴觸”。追星族可以追着偶像滿天跑,“非主流”,“二次元”、““抖音”“快手”一兜兜。網遊boy沉迷lol無法自拔。

說起崇拜誰,00後對喜歡的演藝明星,熟記他們的生日,卻不記得父母的生日。

有一個關於偶像的對比:問父輩人,年輕時崇拜的是誰?答:XX將軍或元帥、“兩彈一星”、某位數學家等。

80年代,大人問孩子長大後想做什麼?

答:科學家、飛行員、警察、老師...

90年代,再問長大後想做什麼?

答:演員、明星,具體到像誰誰

00後再問?

答:XX網紅

娛樂是人類的本能需要,同時也是社會的需要。不會娛樂的人是悲哀的,不會娛樂的社會就如一潭死水,沒有活力。然而,問題在於,一個什麼都被娛樂充斥的環境到最後會讓人的精神腐朽致死。即如赫胥黎的擔憂一樣,人會在庸俗,粗濫的世事中娛樂至死。

在生活方式上,年輕人熬夜追劇網聊泡吧是家常便飯,他們愛逗比、張揚、愛表現“秀”文化,以美拍、秒拍、tataUFO爲代表的平臺佔據95,00後的空間,他們難得有沉下來的時刻。他們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活躍在互聯網的各個角落。要想吸引他們的注意,最好來個天翻地覆,用顛覆的思維。這不,新型肺炎來了。第一次,他們覺得由衷的空虛和孤獨。

他們看到網上一個振聾發聵的話題,直指年輕一代:我們應該追什麼“星”?他們看到了李蘭娟院士的這段話“:這次疫情以後,希望國家給年青一代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高薪留給才德兼備的科研、軍事人員。 希望控制娛樂圈所謂的“明星”動則上千萬的片酬。只有少年強則中國強,爲祖國未來發展培養自己的棟樑之才。”

以偶像綜藝等爲要素的娛樂產業,使當代青年人沉迷其中,喪失鬥志

抖音滾動展示有趣的短視頻,只需重複一個動作,就會不斷出現下一個視頻。當人們以放鬆爲初衷,面對調侃搞怪不自覺的想要刷下去時,你已經意識不到大把的時間在流逝,恍然驚醒過來才發現已經過去那麼久了,自身注意力和精力被這些娛樂內容消耗掉了。

昨晚上微博第四個熱搜是“每人平均每天八卦一小時”點開評論,裏面充斥着“我不是在八卦就是在八卦的路上”“才一小時嗎?原來大家心裏琢磨早已高出了平均水平,而更有人宣言,追星女孩兒從不怕。

我突然覺得作爲青年有點悲哀,我們是國家的未來,但是我們對一炮而紅的偶像瘋狂迷戀時,我們歇斯底里的喊出“你們不知道他們有多努力”,和我們若無其事的調侃“今晚又是熬夜的小仙女”,這些實際上都是在在透支自己的未來,透支自己的生命,還能說沒有被麻痹嗎?

近兩年突然興起了一批小鮮肉,他們身上聚集着巨大的流量。可以沒作品,可以沒有演技,可以沒實力,很多劇本一般的電影爲了上映後能保證上座率,拿着讓衆人咋舌的千億級片酬,而真正藝術家呈現的深度作品卻門可羅雀。

任何一個大國、民族的崛起,都需要科技作爲支撐、護航!

如果一個社會的科學家地位比不上網紅、明星時,那麼這個國家談何復興?一個時代的“社會氛圍”,往往影響着這個時代的“社會思維”。當娛樂當道的社會氛圍形成之後,人們便習慣地將自我縮小,小到可以成爲別人的影子,心甘情願地消費着、狂歡着,享受着一次次的沸騰,一旦娛樂把控了社會,那整個社會將陷入巨大的危機。

青年人,我們該醒醒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