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家就在纳雍县阳长镇的王光耀,从2017年5月到龙场镇以扒社区开展驻村帮扶至今,他已把以扒社区当成了自己的家乡,一门心思把精力投入以扒社区发展,用心用情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用实际行动为以扒脱贫攻坚献计出力。先后担任以扒社区驻村第一书记或工作队员的王光耀说,“任什么职务不重要,既然下来了就要为家乡老百姓办点事,为脱贫攻坚出点力是值得嘞。

今年4月“贵州好人榜”出炉,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毕节卷烟厂(以下简称毕节卷烟厂)选派到纳雍县龙场镇以扒社区的驻村干部王光耀入选上榜。

老家就在纳雍县阳长镇的王光耀,从2017年5月到龙场镇以扒社区开展驻村帮扶至今,他已把以扒社区当成了自己的家乡,一门心思把精力投入以扒社区发展,用心用情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用实际行动为以扒脱贫攻坚献计出力。

先后担任以扒社区驻村第一书记或工作队员的王光耀说,“任什么职务不重要,既然下来了就要为家乡老百姓办点事,为脱贫攻坚出点力是值得嘞。”

驻村3年来,王光耀与龙场镇下派干部和以扒社区“两委”一道,用实际行动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发起总攻。以扒社区共10个居民组,有604户359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0户476人。

尤其何家箐、李家寨两个组位于距离居委会6公里以外的大山上,共116户58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7户324人。由于两个组均为苗族聚居村寨,加之基础设施落后,土地贫瘠,脱贫攻坚的任务更加繁重。

刚到以扒那阵子,还不敢想象去如何去面对和改变苗族同胞聚居村寨面貌。王光耀说,“我是纳雍人,如果连自己都不敢去面对,那岂不成为家乡人的笑话?更何况有各级党委政府和厂党委作为坚强后盾,信心不能丢!”

从此,王光耀经常开着自己的车,在泥泞崎岖陡峭的大山路上颠簸。车走不了,雨天就穿上水胶鞋,进村入户与苗族同胞拉家常、话发展。为了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王光耀不畏严寒酷暑,每个月要轮流走几次,当然也吃了不少苦头。

“作为党员,我们千万不能与群众较劲,更不能因情绪失态而向群众发火。”王光耀说,做群众工作需要耐心和韧劲,白天上门遇不了人,那我就晚上入户;如果群众今天不理解不支持,那我就过两天再去,一直得到他们理解支持为止。

“其实苗族同胞耿直得很,只要你是用心帮助他,哪怕是一丁点儿小事,他们都很记情。”这是王光耀驻村3年的心得。

“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信服你。”记得刚驻村不到两个月,王光耀到何家箐大山上的黄忠友家走访时,发现其一家居住条件相当恼火,房屋简陋、家具简单。看到此情此景,立即向当地党委、政府和厂里汇报争取支持。

2017年7月6日下半夜,一场大雨下个不停。王光耀对黄忠友家一直很揪心,政府值班电话打过来,要求危房内人员及时撤离。然而,边远的何家箐当时手机信号非常弱小,根本无法联系群众转移。王光耀开着车,带上社区“两委”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沿着陡峭而又泥泞山路行驶,停车后又徒步爬行到500米高的山上,当赶到黄忠友家时已是清晨六点半了,及时叫醒他家所有人员并立即撤离到安全地带。

之前,还一路上联系镇社会事务办到县民政局拉救灾帐篷,及时赶到后,王光耀和社区“两委”与镇里的工作人员一起,冒着大雨将帐篷搭好,并帮助黄忠友一家搬运好相关生活物资,交代好相关安全事项后,已经是中午一点过了,大家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居委会。

现在,黄忠友一家的住房通过危改和补短板变成了大平房,连户路已硬化,家具得到添置和补充。

何家箐农村危改和土坯房改建得到厂里的支持后,他没日没夜动员群众,当年就完成了13家农户的危房改造。李家寨人多地少,为了群众增收,他又邀请了相关技术人员前来开展种养殖培训。2018年2月,在李家寨成立了鑫援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单位争取投资20万元修建圈舍420平方米,让全组农户受益。

为了补齐群众住房和透风漏雨短板,他争取投资40余万元改善何家箐、李家寨的人居环境,争取资金10万元修建冲门口到青杠林、弯子组的产业路,为今年实施500亩脱毒马铃薯套种辣椒基地打下了基础。

为了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今年已54岁的王光耀作为脱贫攻坚一线战斗员,他既是政策宣传员,又是规划施工员,还是质量监督员。王光耀说,“国家的钱必须用在刀刃上,组织和群众信任我,我更不能辜负他们!”

件件实事润民心,一枝一叶总关情。王光耀驻村至今已有3个年头,他始终坚持以社区为家,把脱贫攻坚当成自己分内之事来做,把群众的事作为自己的事来办。以扒社区群众都称呼王光耀为“王书记”,说起他,当地干部群众都说“老王哥”是个很实在的贴心人、热心人。

阅读推荐

【脱贫攻坚走基层】毕烟真扶贫 以扒变化大

来源:毕节日报全媒体中心

作者:刘瑾 周礼刚 张嫒嫒

监制:刘瑾 编审:许学义

责编:郭力艳 编辑:罗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