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3年,在全球最大音樂電視網MTV設立的MTV音樂錄影帶大獎的表演現場上,布蘭妮身着白色的婚紗從蛋糕形狀的舞臺上走下,身着燕尾服的麥當娜登臺,兩人共同演繹了轟動的“世紀之吻”,成爲VMA史上最經典的現場表演之一。“吻”,在大衆的想象中已成爲愛情的象徵,令人嚮往,更促使人們去探尋自己的愛情,而非遵從家人意見或傳統習俗。

希臘神話中,丘比特用一個吻復活了自己心愛的女人普塞克;《睡美人》中,一個吻喚醒了沉睡多年的公主;羅馬假日中,安妮公主與報社記者最後分別時的一吻,成爲許多年後仍被人念念不忘的經典畫面……

丘比特以吻復活普塞克的雕像

親吻,這個汲取荷爾蒙的最原始的肢體動作,既代表着敬意和服從,也包藏着愛意與慾望、激情與瘋狂。它是表達情感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雅·瑟德爾貝說,僅僅是一次親吻,就使人感到靈魂的顫動。那麼,當我們談起“親吻”時,我們其實是在談論什麼?

關於“吻”的由來,東西方傳說不一。一種比較流行的看法認爲,吻始於古羅馬嚴禁婦女飲酒,當男子外出歸來後,先要聞一聞妻子有沒有飲酒,假如妻子無酒味,丈夫就要親暱地吻上一口,這就是由“聞”到“吻”的過渡。以後相沿成習,成爲夫婦見面時的第一道禮節。 也有說法援引《吠陀經》《愛經》《聖經》和古希臘古羅馬的許多典籍,認爲接吻可能有着古老的淵源。 但古代世界中這些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出現的吻,並不是爲了展示愛情的浪漫,而是體現慾念橫行的不潔,大多數人都反感或譴責,也因此,在隨後的一段時間裏,有關吻和吻的記載就消失不見了。

直到中世紀,大約11世紀晚期到12世紀早期,接吻開始出現在故事、傳說和其他流行語當時的寫作形式中。它作爲悖逆文化規範的表現,也是自由戀愛的象徵,登上了文化的舞臺。隨着宮廷愛情、騎士文學、羅曼史、《羅密歐與朱麗葉》等戲劇的推動,接吻上升成爲愛情的崇高禮儀。 活躍於1150-1160年間的迪亞伯爵夫人就大膽地將自己描繪成歡愉愛情的主導者:

我的俊友

如此可人 如此美貌

當我擁你入懷

夜間與你同眠

獻給你愛的吻

我的熾熱慾望

想要的是你而不是我的丈夫

條件是你要承諾

處處遵循我的意志

法國十八世紀的啓蒙思想家讓-雅克·盧梭推崇自然與情感,看重自發愛情而非風流之愛的做作。 在書信體小說小說《新愛洛漪絲》,他描繪了朱莉和聖-普洛之間的理想化浪漫,前者是一位出身高貴的年輕女性,後者是她一見鍾情的家庭教師,由於沒有爵位和財富而不被她的家族接受。 愛情遭到世俗的摧殘,但愛情也在反抗中萌芽,吻是催化劑。 在當時,朱莉和聖-普洛的故事成了前所未有的暢銷書,併爲盧梭贏得了無數的忠誠讀者,同時也成爲他對文學領域的一大貢獻。 在20世紀的大衆文化裏,吻進一步純潔化。而在另外一些場合,吻又常常被沃霍爾、麥當娜等先鋒人士演繹爲激進的反主流的象徵。

2003年,在全球最大音樂電視網MTV設立的MTV音樂錄影帶大獎的表演現場上,布蘭妮身着白色的婚紗從蛋糕形狀的舞臺上走下,身着燕尾服的麥當娜登臺,兩人共同演繹了轟動的“世紀之吻”,成爲VMA史上最經典的現場表演之一。 2010年,爲了配合情人節的宣傳活動,英國Selfridges百貨公司進行了問卷調查,希望能夠由顧客投票選出本世紀最令人難忘的接吻時刻,結果兩代樂壇天后的這一吻高票當選冠軍。 2009—2012年,一項在多倫多大學進行的研究,探討了年輕人如何詮釋“接吻”。研究者最後總結認爲,接吻不是與生俱來的行爲,而是文化事件的產物。接吻讓人們能擺脫家庭的束縛,自由地戀愛。人們對愛的需求如出一轍,表達愛的方式卻因文化而迥異。

在現今世界裏,每個吻都在獨特的時間及地點誕生,被賦予不同的意義,因爲網絡發達無遠弗屆,“吻”就像流行文化般不脛而走,走遍世界各地,用不同的方式改變了求愛的傳統與習俗。 “吻”,在大衆的想象中已成爲愛情的象徵,令人嚮往,更促使人們去探尋自己的愛情,而非遵從家人意見或傳統習俗。 當然,親吻不僅能夠表達愛意,同樣也是一種常見的象徵性肢體語言,可以表達問候或者服從。

親吻禮

在歐洲大陸的許多地方,親吻臉頰是表示問候的傳統社交禮儀。親吻的次數,接觸臉頰的順序,在不同地區有所不同。在彼此熟識的兩個人之間,相互親吻是一種見面打招呼或者說再見的方式。這種親吻通常只是短暫地用噘起的嘴脣觸碰臉頰,或是隻是單單用臉頰互相接觸。 親吻還可以表示敬意和服從,比如親吻君主或者教宗。在英語中,吻手錶示英國王室正式任命國家高級官員,過去官員們真的能夠親吻君主的手,雖然如今已經不這麼做了,但語言仍留下了印記:當英國首相、內閣成員等被正式任命時,他們仍被稱爲擁有了Kissed Hand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