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是,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抗击列强,将福建省下辖的台湾升格,设立了台湾省,成为了当时的中国的第二十个行省,首任巡抚是刘铭传。大清督办南洋海防事务的福建船政大臣(后任钦差大臣)沈葆桢、福建巡抚丁日昌等人,把台湾称为“七省藩篱”、“南北洋关键”、“中国第一门户”,并一再上书朝廷,反复强调台湾地区的独特性、重要性。

大家好,我们的永仁说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自十七世纪的明末清初开始,大量的福建省南部和广东省东部的民众移居台湾,垦荒谋生,使台湾逐步发展成了我国现今的省级行政区划。
早在南宋时期,朝廷就设置福建路管辖澎湖地区。元朝、明朝时期,朝廷也都在澎湖地区设置了巡检司。但台湾作为一个独立的省级行政单位出现,是在清朝。
一、清政府认识到台湾设立为行省的重要性。
殖民者东侵以后,使得中国的边疆领土出现了重大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大清王朝治国理政的策略,开始由“防内变为主”转变为“防御外侵为主”。
随之,清政府在如何管辖、治理台湾的态度、方式上,也开始出现变化。
大清督办南洋海防事务的福建船政大臣(后任钦差大臣)沈葆桢、福建巡抚丁日昌等人,把台湾称为“七省藩篱”、“南北洋关键”、“中国第一门户”,并一再上书朝廷,反复强调台湾地区的独特性、重要性。
沈葆桢(像)
同时,他们多次上奏、建议在台湾设立行省,以更好地管理孤悬海外的台澎地区。设立行省的建议,最早是由丁日昌提出来的。
这样一来,清政府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台湾地区防务和建设的重要性。
二、清政府决定设立台湾为行省的主要过程。
大清代大明后的1662年,郑成功收复并开始经管台湾。康熙二十一年(1682),清政府将台湾纳入自己的一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大清王朝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郑成功收复台湾(场景)
清光绪元年(1875年)11月,沈葆桢提出,在闽浙总督的名下设立“福建巡抚”,“冬春驻台湾,夏秋驻福州”。
清光绪二年(1876年)春,时任福建巡抚的丁日昌,因无法按规定的时间驻台湾,就奏请朝廷另派朝臣常驻台湾,改设“台湾巡抚”。
丁日昌(像)
清光绪十年(1884年)6月,清政府为直隶提督刘铭传加封巡抚衔,命其督办台湾政务和防务。7月16日,刘铭传到达基隆,与台湾道刘璈一起镇守、管辖台湾地区。
闽浙总督杨昌浚、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左宗棠,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7月,再次上书朝廷,要求在福建、台湾两地“巡抚分驻”、“建省分治”。
左宗棠(像)
大清王朝军事上的一再被动失利,使统治者越来越意识到海防建设的重要性。
于是,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抗击列强,将福建省下辖的台湾升格,设立了台湾省,成为了当时的中国的第二十个行省,首任巡抚是刘铭传。
刘铭传(剧照)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省完成了行政规划。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闽、台正式分治。随之,台湾由原来的两府八县四厅,增设为三府十一县三厅一直隶州。刚开始,台湾省的省会设在彰化县桥孜图(今台中)。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省会迁到了台北。
三、清政府管辖下的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
台湾省的设立,不但巩固了东南海防,也开启了台湾地区近代工业化的历程。
刘铭传任职台湾期间,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加强军事防御。架电报线,设邮电总局,注重电讯畅通;购置轮船,修筑铁路,发展交通运输;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加强海防建设。同时,创办西式学堂,培养建设人才,等等。
之后,台湾逐步成为了中国当时最进步的行省之一。
其实,早在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台湾已拥有190万人口,成为了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不断向大陆提供大量的稻米、蔗糖等。
正在劳作的台湾民众(像)
大陆的日用消费品、建筑材料等,也不断输入到台湾,促进了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
同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更是全方位地植根台湾。
时至今日,两岸人民,魂牵梦绕心系炎黄;台湾大陆,不离不弃情注华夏。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