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有曾國,地上無曾國。

1978年,湖北隨州發現曾侯乙大墓,墓中出土了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曾侯乙編鐘。

考古專家通過對曾侯乙墓的考證,得出“曾”是國名,“侯”是爵位,“乙”是墓主的名字的結論。矛盾的是,曾侯乙墓出現在隨國的地盤上,而墓中出土器物銘文卻只出現“曾”國,而沒有“隨”國;歷史文獻記載中,也只有隨國,沒有曾國。由於矛盾的出現,問題也隨之而來——曾國和隨國到底是什麼關係?

2010年,考古學者通過解讀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和隨州文峯塔曾國墓地出土青銅器上的銘文,澄清了曾國的來歷和其早期歷史,這就是考古界和史學界破解的曾隨之謎——曾、隨實爲一國兩名。

雖說謎底已揭,卻仍然疑點重重:

1、翻遍了周史、諸侯國的史料文獻,也沒有“一國兩名”同時使用的任何記錄,這使得“一國兩名”的說法沒有歷史依據。

2、考古發現並證實了,曾國從西周早期就出現在出土器物上,而隨國在西周時期並沒有被發現。隨國見於文獻《左傳·桓公六年》中的“漢東之國,隨爲大。”

3、假如按目前考古界所定“曾侯乙是戰國早期的諸侯國君”、“曾國是從西周早期延續到戰國”、“曾國與隨國重疊於春秋時期”,那麼問題來了,爲什麼曾侯乙墓見“曾”不見“隨”?難道西周時它叫曾國,春秋時叫隨國,戰國時又叫回曾國?顯然這是不可能的,歷史開不起玩笑。

4、曾侯乙貴爲“姬”姓,且墓嚴格按照周制葬禮執行,而戰國時期,周禮已崩壞,如果曾侯乙墓置辦於戰國時期,則根本不可能有如此完備的周禮體現。

5、發掘的曾侯乙墓表明,曾國在曾侯乙期間擁有強大的國力,因爲墓中出土大量國寶級的文物,它們或氣勢恢宏,或巧奪天工,且禮樂之器齊備。

6、曾侯乙的國力,大大超越了東漢之強楚,在“戰國”時有可能保留和置辦一場如此豪華奢侈的葬禮嗎?尤其是悄聲無息地以“殉人二十一個”陪葬?

綜上所述,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我們找到了“曾侯乙”,卻認錯了人、搞錯了時間與空間,即錯判曾、隨爲一地兩名。

曾國被滅國、除名,其實可以通過曾侯乙墓以及歷史文獻來進行還原。歷史的真相是先“曾”後“隨”,曾國被滅國除名發生在隨國之前,即曾國在春秋前已經被滅國除名了,所以曾、隨不可能是一國兩名,而曾侯乙也不可能活在戰國早期。

曾侯乙墓中,光憑這四字銘文便可證明其身份及年代:

目前,學者都把此“宮”字理解爲五音“宮、商、角、徵、羽”中的“宮”音,因爲 “文王之宮”見於鍾銘,便覺得它是應景之銘。

《周禮·春官》曰:“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五音。”

“文王之宮”釋意應爲“文王之宮者”,或按文王制周樂宮音的制式,來制宮音鍾器,這樣才完全合情合理。

我之新釋“文王之宮”,其另一層意思爲:

1、“宮”釋

① 《易·繫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

宮,本泛指房屋,秦漢以後專指帝王所居住的房屋。

② 《呂氏春秋·知度》:“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

③ 《說文解字》:“室也,宮謂之室,室謂之宮。”

④ 《周禮·內宰·六宮注》:“婦人稱寢曰宮,宮者,隱蔽之言。”

⑤ 《釋名》:“宮,穹也。屋見垣上穹隆然也。”

⑥ 古《禮記》:“諸侯娶三國女……夫人居中宮,少在前;右媵居西宮,左媵居東宮,少在後。”

2、“文王之宮”

曾侯乙墓中,“文王之宮”的銘文出現多處,分在銘文的不同位置,經過分析發現,有的並非作“宮”音來釋。

“文王之宮”還可釋爲“文王之室”,這是墓主表明其身份地位的象徵銘文,可理解爲“文王之室(子)”,如此解析才更應合墓制、墓主以及銘文上下文。

故,“曾侯乙”的身份只有是文王第七子 “郕叔武”時,纔跟墓中無論任何器物、銘文、制度…均完全吻合。

(備註:“曾侯乙墓”內容較多,將分篇介紹,要完整了解,請參閱上下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