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国内的演讲类节目,不得不说的就是《百家讲坛》,节目旨在通过幽默诙谐简单易懂的方式讲解中国历史,而这么多年以来,除了于丹易中天教授之外,还有一位教授,以当时最年轻的演讲者身份登上百家讲坛,讲述了武则天的传奇一生,他也因此一讲成名。很多人都感慨于蒙曼当时的能力,32岁登上百家讲坛,惹人瞩目。而她讲述的女主武皇的一生也是颇具特色,完整展示了她的口才能力和学识能力,正所谓“人红是非多”,蒙曼教授因为对《悯农》的解释,一度被推上风口浪尖。

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蒙曼教授在某节目公开发表了自己对于《悯农》这首古诗的理解,其中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一句的理解出现了不同的说法。因为蒙曼教授的个人理解是“农民在春季播种,干活很累留下的汗水滴落。”但是还有一批学者认为“春季天气温暖和煦,不会出现汗滴禾下土,这一句应该是说的夏季除草。”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理解,很多人都说蒙曼空有虚名,毫无真才实学,对此很多网友纷纷“跟风”,还有北京大学的研究员趁势提出蒙曼”亵渎诗圣”,举出了刘禹锡《乌衣巷》的例子,点明说蒙曼分析的感情基调不对。虽然一众哗然,但是对此我却有自己的一点看法。

【人非圣贤】

中国人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我这里的这句话却有两层含义:其一就是很多人理解的意义,蒙曼虽一直接受传统文化熏陶,自幼熟读诗书,一身诗书气息,但是蒙曼归根结底也就是一个普通人,世人皆会犯错,我们不必要抓住一个点,去把人批判的体无完肤;其二就是,人人都不是当年的圣贤,那么不管是学术专家,还是初学者,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见解。毕竟不管是谁,都不是文章的作者,都无法体会作者当时写作的心境,谁也不能说自己的见解就是完完全全正确的,最多只能说是你的个人见解认同的人比较多罢了。

【读“诗书”不“读死书”】

可能现在上至八十老朽,下至三岁孩童,都能背诵你们几句唐诗宋词,但是真正能够被唐诗宋词所蕴含的文化魅力所感染的却寥寥无几,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一味地去学习估摸作者的写作心境,估量作者的中心思想。甚至于一首简单的写景诗歌,都要联系作者的经历,表达作者的心情。诗书的魅力在于它经上下五千年而经久不衰,在于它拗口同时又朗朗上口,在于它每一个字都精炼至极,随便拎出来每一个字都是一句完整的话。

曾经有一个作家写过一段很讽刺的话,自己的孩子考试选文选到了她的作品,她按照自己的写作思想去答题,最后被扣了分。不管是唐诗宋词,还是文言古文,抑或是小说、新闻、时事等,除了传达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魅力,更多的是一种传承,而不是机械性的有正确答案,不允许自己理解。我认为,不管是哪一类文学,都应该要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出现。

曾有人说,一千个人读《红楼梦》,就能读出一千个贾宝玉,那么文言古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不应该把关注点放在蒙曼教授的解读不随大流,更应该关注的是在解释合理的情况下,培养读者自己理解的能力,让1000个人读出1000种《悯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