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國內的演講類節目,不得不說的就是《百家講壇》,節目旨在通過幽默詼諧簡單易懂的方式講解中國歷史,而這麼多年以來,除了于丹易中天教授之外,還有一位教授,以當時最年輕的演講者身份登上百家講壇,講述了武則天的傳奇一生,他也因此一講成名。很多人都感慨於蒙曼當時的能力,32歲登上百家講壇,惹人矚目。而她講述的女主武皇的一生也是頗具特色,完整展示了她的口才能力和學識能力,正所謂“人紅是非多”,蒙曼教授因爲對《憫農》的解釋,一度被推上風口浪尖。

事情的經過大概是這樣的:蒙曼教授在某節目公開發表了自己對於《憫農》這首古詩的理解,其中對“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一句的理解出現了不同的說法。因爲蒙曼教授的個人理解是“農民在春季播種,幹活很累留下的汗水滴落。”但是還有一批學者認爲“春季天氣溫暖和煦,不會出現汗滴禾下土,這一句應該是說的夏季除草。”也正是因爲這樣一個理解,很多人都說蒙曼空有虛名,毫無真才實學,對此很多網友紛紛“跟風”,還有北京大學的研究員趁勢提出蒙曼”褻瀆詩聖”,舉出了劉禹錫《烏衣巷》的例子,點明說蒙曼分析的感情基調不對。雖然一衆譁然,但是對此我卻有自己的一點看法。

【人非聖賢】

中國人常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是我這裏的這句話卻有兩層含義:其一就是很多人理解的意義,蒙曼雖一直接受傳統文化薰陶,自幼熟讀詩書,一身詩書氣息,但是蒙曼歸根結底也就是一個普通人,世人皆會犯錯,我們不必要抓住一個點,去把人批判的體無完膚;其二就是,人人都不是當年的聖賢,那麼不管是學術專家,還是初學者,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見解。畢竟不管是誰,都不是文章的作者,都無法體會作者當時寫作的心境,誰也不能說自己的見解就是完完全全正確的,最多隻能說是你的個人見解認同的人比較多罷了。

【讀“詩書”不“讀死書”】

可能現在上至八十老朽,下至三歲孩童,都能背誦你們幾句唐詩宋詞,但是真正能夠被唐詩宋詞所蘊含的文化魅力所感染的卻寥寥無幾,大多數都是爲了“應付”考試,一味地去學習估摸作者的寫作心境,估量作者的中心思想。甚至於一首簡單的寫景詩歌,都要聯繫作者的經歷,表達作者的心情。詩書的魅力在於它經上下五千年而經久不衰,在於它拗口同時又朗朗上口,在於它每一個字都精煉至極,隨便拎出來每一個字都是一句完整的話。

曾經有一個作家寫過一段很諷刺的話,自己的孩子考試選文選到了她的作品,她按照自己的寫作思想去答題,最後被扣了分。不管是唐詩宋詞,還是文言古文,抑或是小說、新聞、時事等,除了傳達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魅力,更多的是一種傳承,而不是機械性的有正確答案,不允許自己理解。我認爲,不管是哪一類文學,都應該要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出現。

曾有人說,一千個人讀《紅樓夢》,就能讀出一千個賈寶玉,那麼文言古文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不應該把關注點放在蒙曼教授的解讀不隨大流,更應該關注的是在解釋合理的情況下,培養讀者自己理解的能力,讓1000個人讀出1000種《憫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