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CPI環比數字看,3月,除醫療保健外,CPI的其他分項,如居住、家用電器、家庭服務、交通工具,甚至連食品都出現了通縮,全球主要經濟體PPI已經全部進入負區間,因此與市場擔憂寬鬆貨幣政策可能引發通脹相反,疫情下經濟更可能滑入通縮的幽谷,道理很簡單,消費者的需求受到抑制,這種抑制既來自收入下降,也來自心理恐懼。我國一季度GDP同比下跌6.8%,如果沒有疫情,我國經濟原來預期增長6%,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實際上超過了12%。

原標題:劉勁、陳宏亞:調查顯示投資者情緒悲觀 建議政府加大經濟救助力度

文 | 劉勁、陳宏亞

(劉勁,長江商學院教授、副院長;陳宏亞,長江商學院投資研究中心研究員)

目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仔細觀察疫情的分佈,就會發現,此次疫情控制得相對較好的地方,如東亞和東南亞,也是上一輪SARS爆發的區域,而此次疫情嚴重的地方,如歐洲和北美,在上一次SARS中,僅有少數病例,死亡人數基本是零。疫情控制好快或許無關體制,而與經驗密切相關。

然而,新冠對經濟的影響不能照搬SARS的經驗。SARS影響範圍小,主要聚集在中國及周邊,持續時間短,總感染人數只有8422人。新冠已經是一個全球性大瘟疫,除非疫苗問世,任何國家都很難獨善其身。從披露的數字看,此次疫情對經濟的衝擊程度遠超金融危機,直逼大蕭條。2020年一季度,美國GDP同比下跌4.95%,大蕭條期間(1929~1933年)美國GDP年均增速是-5.2%,金融危機期間,美國GDP實際上只下滑了1.5%。我國一季度GDP同比下跌6.8%,如果沒有疫情,我國經濟原來預期增長6%,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實際上超過了12%。

資本市場對疫情反應劇烈。2020年1月以來全球股市大幅下跌。下跌主要集中於3月5日至3月23日,即疫情在歐美全面爆發時期,期間,美股更罕見的經歷了四次熔斷,除中國外的其他重要股指下跌幅度均超20%,滬深300下跌了16%。

每一輪經濟危機都伴隨着資本從新興市場迴流,這次也不例外,而且規模更大。據IMF統計,截至3月底,從新興經濟體流出的資本規模佔GDP比重已經達到40%,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只有25%。隨之而來的是新興經濟體貨幣的貶值,1至4月,美元兌新興經濟體貨幣平均升值了12%。

相比而言,中國在這一系列衝擊中的表現相對堅挺:A股下跌幅度小於其他市場;資本從中國流出規模佔GDP比重爲5.7%,遠小於其他新興經濟體;人民幣兌美元雖然貶值,但是兌歐元、英鎊、加元、澳元都在升值,綜合來看,1至4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上漲了4%,美元實際有效匯率上漲了4.5%。

中國資本市場在災年的相對穩定表現讓人印象深刻。進一步分析發現有四個原因:1)中國率先在世界上大規模控制住了疫情、重啓了經濟;2)A股的整體估值已在過去20年最低,投資者也認可低估值的吸引力;3)18年、19年的去槓桿已擠出民營上市公司絕大部分的財務槓桿風險;4)中國投資者對中美貿易戰已經習以爲常,逐步由非常悲觀轉爲相對樂觀。

每個季度長江商學院都會進行一次投資者情緒調查,至今已經進行了7次。從調查的結果看,本期投資者情緒變得更加負面,受訪者對A股走勢的看法比上期悲觀許多,A股預期回報率首次下降至負值,只有-1%;對房價的預期回報率是1.6%,比上期下降1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和上市公司業績的預期也都出現了下調。

投資者的悲觀情緒是有道理的。大量服務業由於疫情而停擺,對中小企業形成巨大壓力,根據2018年全國經濟普查,我國服務業中中小企業的就業佔比約70% ,其中,住宿餐飲、居民服務和修理、文化體育娛樂等行業,中小企業就業佔比更是達到90%以上,這幾個行業也是受影響最嚴重的行業。疫情很可能使中小企業陷入現金流危機而倒閉,這不僅會對社會經濟關係網造成破壞,也會形成大量失業,危害社會治安。中國統計局報告的城鎮調查失業率雖然不高,只有5.9%,但同時報告的外出農民工則由1.8億下降至1.2億。疫情對很多人的生活產生了負面影響。在我們的問卷中,只有4.8%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的生活沒有受到實質影響,有37.7%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收入明顯下降,有5.8%的受訪者表示失去了工作,失業和收入下降的人數共有43%。

新冠疫情是一場現代經濟的急性病,急病需要猛藥醫。因此,疫情甫一蔓延,歐美就果斷祭出援助計劃。貨幣政策方面,美聯儲下調聯邦基金利率1.5個百分點,目前美國基準利率接近於零。日本和歐元區由於長期處於負利率,已經沒有操作空間。三家央行都先後宣佈將大量購買國債、公司債,直接向實體注入流動性。財政政策方面,據IMF統計,G20國家此次出臺的財政救助資金是20國GDP總規模的2.3%,對比金融危機時期只有0.5%。具體到個別國家,如果不包含對企業的貸款擔保,美國、日本、德國的救助資金佔GDP比例達到10%,如果包含對貸款的擔保,德國高達36%,美國和日本分別爲13.5%和19%。

相比之下,中國此次的經濟救助措施顯得相當謹慎。中國財政救助資金只有GDP的2%;人民銀行僅宣佈降低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3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速11.5%,與上年同期水平持平,只有2010年時增速的一半。中國此次的謹慎,可能與上一輪經驗教訓有關,在上一輪持續幾年的救市中,中國整個實體部門的負債增加了18萬億美元,美國只增加了10萬億美元,在將全球拽出金融危機的泥潭時,中國也將自身置入債務困境,從而開啓了了往後幾年痛苦的去槓桿調整,目前A股上市公司的淨有息負債率爲17%,民企更低,只有13%,上市公司的絕大部分的槓桿風險已經被擠出。

我們可能高估了經濟的復甦能力,認爲疫情得到控制,經濟很快就能V型復甦。實際上,經濟大概率是U型復甦,而且這個底部的持續時間會比較長。在疫苗大規模上市之前,只要全球產業鏈上任何一個環節還在受到新冠的影響,我們的經濟活動都不可能回到疫情前水平。從CPI環比數字看,3月,除醫療保健外,CPI的其他分項,如居住、家用電器、家庭服務、交通工具,甚至連食品都出現了通縮,全球主要經濟體PPI已經全部進入負區間,因此與市場擔憂寬鬆貨幣政策可能引發通脹相反,疫情下經濟更可能滑入通縮的幽谷,道理很簡單,消費者的需求受到抑制,這種抑制既來自收入下降,也來自心理恐懼。我們在問卷中詢問受訪者在疫情結束後對哪些社交活動顧慮較少,願意參加。結果顯示,餐館喫飯和商場購物是最受歡迎的兩項活動,分別有43%和49%的受訪者選擇此項。其次是乘坐地鐵公交和搭乘飛機火車,分別有25%和30%的受訪者選擇此項。這幾項都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基本需求有關,當涉及到一些非必要的社交活動時,受訪者的意願就變得很低,例如酒店住宿、參加課外輔導、使用家政服務和美容護膚。

我們建議,政府應加大對經濟的救助力度,特別是對中小企業直接的財政支持和融資支持,實行相當寬鬆的貨幣政策。民營企業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企業更是解決了全國70%的就業問題。金融危機下政府不救助也許能幫助淘汰落後的企業,但是這一次不一樣,不救助的可能後果是讓健康的企業也大規模死去。一旦社會經濟關係網遭到嚴重破壞,即便疫情結束,也很難迎來增長的春天。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