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恐吓式教育,可能会毁了孩子

4月15日,辽宁市葫芦岛警方接到报警,称海边有一对母女欲跳海轻生。当警察快速赶到现场时,母女俩位于距离岸边大概有30米的地方,小姑娘十岁左右,背着个大书包,一边哭一边想往岸边走,4名警察同志赶紧互相手拉手将人带上来。一番了解始末后才得知,母亲竟是因为孩子在家里上网课的时候不认真,甚至同自己争吵起来,怒火一起便带着孩子来海边,准备吓唬吓唬她,想着孩子知道害怕了总该听话了吧。

事情爆出来后,无数网友炸了,纷纷对这种教育方式表示非常不认同。有网友表示,“这样都能教育好孩子?孩子受到的惊吓会变成浓重的阴影,必将影响到孩子将来的生活。”

这是一位被孩子“逼疯”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难免有手痒到想将孩子“揍一顿”的冲动,当无数道理依旧是讲不通的情况下,再有家庭工作中一些不开心的琐碎加持,父母很难保持冷静,而这个时候,“打一顿就听话了”、“吓吓她就好了”这种暴力式的、精神恐吓的快速而又见效快的教育方式,深受家长们的喜爱。

这种教育方式是非常错误和不可取的,虽然见效快,但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却是成倍的。

精神恐吓式的教育,凝聚在孩子心底的阴影

“我又不是来真的,我只是想要吓唬吓唬她。”

但你的孩子并不知道你是来假的,当你开始对孩子进行恐吓的时候,高度紧张的情绪让她根本没办法冷静思考,更别说你口中的让孩子承认自己错了,我们这里并非是口头上的简单一句“我知道错了”,而是孩子真的从心里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她只知道“妈妈要淹死我”、“海水好冷好可怕”、“妈妈变得好可怕”......孩子永远会自己这件事,母女俩的感情势必会产生一丝裂痕,孩子在妈妈身上将完全不能感受到安全感,会变得非常不安,甚至思维行动都变得畏手畏脚。

你成功的让孩子“知道错了”,但你也亲手毁掉了她对母亲的安全感。

这并非是个例,今年三月,河南、上海都发生了类似妈妈因为孩子学习问题,而情绪崩溃到想要跳楼自杀的事情,妈妈表示,自己真的太累了,教不了这样的孩子,甚至说出“她就是想要我死”这句话。

现在的孩子太难带了,这是大部分妈妈的心声,多少妈妈爸爸在外自信昂扬,一回来面对孩子的作业问题便被“摧残”的丢盔弃甲,但我们需要明白一个事实,当问题发生时,所有的抱怨都是毫无用处的,唯有冷静下来心平气和的去找症结,去解决问题,才是最应该最值得我们思考的。

恐吓甚至威胁孩子是最懦弱的教育方式,经常被这类负面感受占住心灵,精神就容易受到创伤,发展下去,就可能会造成各种心理障碍,导致孩子自卑、懦弱、孤独、压抑、内向、固执、讨好、依赖等不良心理及性格特质,还可能会引起口吃、遗尿、失眠、智力发育迟缓,严重的甚至患上精神官能症,引发精神失常,或者是离家出走、自杀等,使家长追悔莫及,遗恨终生。

和谐的教育方式,拉近妈妈与孩子的距离

这发生的一件件因为孩子学习问题而导致家长们崩溃甚至产生求死行为的新闻,我们不得不反思,到底是为什么走到了这一步?在对待这个问题的时候,妈妈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达到孩子不耽误学习并且又教育了孩子的目的?

▲正面的承诺取代负面的言语威胁

“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都不会”、“我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小孩”、“这道题我讲了好几遍你还做错”......这些不加修饰的话真的就像把刀子,直直的插进孩子的心里,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并且潜意识觉得,自己真是太笨了,容易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比如,把“你不听话、不做作业我就不喜欢你了”换成“听话,做完作业给你出去玩一会儿”;把“你不会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吗?”换成“这道题可能你的思路不太对,应该从这个角度思考......”

如果孩子依旧顽固,我们也可以试试多给孩子一些选择机会,而不是只有一个选择,这样孩子会觉得有更多的自由,从而会更容易接受。比如,你可以说:“你是要先完成作业再玩,还是要先玩再写作业?”而不是说:“你必须马上写作业!否则就不让玩了!”

▲允许孩子学习和玩耍并重。

给足孩子玩耍的时间。一心要求孩子眼里只有学习这一件事是非常不明智的,长时间的重复一件事很容易让人产生精神上的疲惫感,尤其是孩子年龄尚小,自我控制力不高的情况下。

大部分孩子都有一种面对家长的逆反心理,爸妈要求做什么,自己反而要对着干,让我去写作业,我还偏不去写。

孩子在学习前就应该制定好一个学习计划,什么时候可以学习,什么时候可以暂时玩耍,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安排的明明白白的。做计划,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给孩子适当的即时奖励

很多时候,一些父母会对孩子说:“把作业写完,我奖励你一个冰淇淋。”这种做法,难免有明显的物质交换目的,会让孩子关注奖励,而不是学习。可是,这种即时奖励,从短期来说是有比较强的驱动力的。与远期激励相比,人的大脑更青睐短期奖励。

有些人会通过短期奖励帮助孩子养成一些习惯。例如有妈妈让孩子干家务,干完后给一些物质奖励。

这种方法其实我们可以借鉴,但是懂得把物质奖励换成精神奖励,比如孩子作业做得又快又好,我们可以说:“你今天进步很大哦,做作业又快又好了。”

有时候,精神上鼓励比物质上的鼓励更能促进孩子。

▲“孩子,我们是平等的。”

告诉你的孩子,你们是平等的。家长们试着放低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姿态,试着撕开凶凶的外衣,告诉你的孩子,爸爸妈妈愿意听你们最真实的想法。

我们都是处处做父母,也没有谁是天生就会做父母的,我们都是在摸索中前进。

孩子虽然还小,但他们也是有自己的自尊心的,不喜欢父母的命令式的说话语气,小小的自尊心也需要爸爸妈妈们去守护啊。很多时候孩子们可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自尊心而在面对问题的时候,选择对父母进行隐瞒,或者支支吾吾的没办法说出口,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父母长时间的严厉教导,孩子对父母的畏惧心理,亦或者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双方过于生疏等等。

你们是平等的,不只是说,还要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当孩子作业不会做时,爸爸妈妈一味的生气打骂是不对的,那根本无益于问题的解决,不妨将自己想象成孩子的同龄小伙伴,两人平等的对话交流,家长们应该看到孩子的努力。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更应该耐心的教育和引导,打骂甚至用“死亡”来威胁孩子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我们不能否定其作用,但同样带来的伤害无法预估,孩子留下的阴影在未来的成长中将造成怎么样的影响,我们同样没办法预测。

父母教育孩子一定要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否则就真的是亲手毁了自己的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