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加上当时在狱中的李膺等人又陆续供出了许多宦官所参与的不法之事,导致宦官们有了危机感,就向汉桓帝建议又到了大赦天下的时候。除了徐璜向汉桓帝状告黄浮之外,张成又在宦官的授意之下让弟子牢修上书诬告李膺及其宗党“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之罪。

大家好,我们的小胡子说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袁绍(十)之外传《宦者列传》(七)党锢之祸
文:小A斯蒂芬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这是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一段话。这段话中的“小人”指的就是宦官。从诸葛亮的话中我们可以感觉得到,在他的思想中,东汉之所以会灭亡就是跟宦官有关。而且宦官之祸就是开始于汉桓帝时期。这也是我们后世史学界的一个普遍认知。这种认知的来源,其实是东汉桓帝时期,世族士大夫简称士族,对宦官专政乱权现象的不满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诸葛亮作为士族阶级的代表,对这件事一定是有着深刻的领悟。这种领悟自然是来自于他对东汉末年党锢之祸的理解。
所谓党锢之祸,字面理解就是对结党之人的禁锢之祸。那什么又是结党之人呢?表面感觉,这种结党似乎是有各自谋政,互相诋毁的感觉。但是俗语有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谓志同道合者自然而然的就会走到一起,形成同气连枝的团队。这就是结成党派。而对于与自己的党派意见相违背的党派,自然就会由于意见分歧而出现互相争论,甚至是诋毁的状态。个人感觉,这种争论对于一个朝廷来说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可以形成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有效监察机制。问题的关键点在于,起到决策权作用的皇帝不能够偏袒任何人。
据《后汉书党锢列传》记载,在汉桓帝亲政之后朝廷内外中出现了许多以名臣宿儒为中心的党派。本来这种状态只在地方上出现,比如在清河国境内,分别以汉桓帝的老师周福与同郡著名大臣房植为中心的两大党派。据说他们是开了汉桓帝时期党争的先河。还有以汝南太守宗资和其功曹范滂为中心的党派,以及以南阳太守成瑨和其功曹岑晊为中心的党派。都是当时非常重要著名的党派。后来这种风气渐渐的流入太学。
所谓太学,古称也叫大学,就是古代王朝官办的最高学府。自夏商周时期已经存在,只是称谓各有不同。到了东汉时期,太学更加受到朝廷的重视。据记载最多时太学诸生约有三万多人。结成党派的风气流入到太学之后,以郭林宗和贾伟节为首的太学诸生,拥护朝廷名臣李膺、陈蕃、王畅,三人成为太学诸生的领袖。当时在学生中流传着“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的流行语。另外还有以渤海人公族进阶和扶风人魏齐卿为首的党派。史书记载,这种结成党派的风气形成之后,士族士大夫们无不参与其中,他们褒贬时政时人,成为了东汉末年的一种特色。
党锢之祸就是这些党人大祸临头的灾难。
由于这些党派,多以名臣宿儒为首领,所以关心国家大事民生疾苦成了他们重要的言论方向。而对于朝廷官员中的贪官污吏、不法之徒更是疾心痛首。这种状态自然就成了他们招祸的根源所在。
事情的起因是两件事,一个就是徐宣乱杀无辜的事件。另一件是张成纵子行凶的事件。
徐宣乱杀无辜的事件我们上一篇已经讲过,记载在《后汉书宦者列传》中,说是徐宣看上了故汝南太守下邳人李皓的女儿,但是李皓不肯将女儿嫁给他。于是徐宣一气之下就带人到李皓家里将李皓的女儿抢夺了回来,在经过一番调戏之后将其杀死,埋在“寺内”。
张成纵子行凶的事件记载在《后汉书党锢列传》中,说是张成擅长风角之术,就是古代占卜方法的一种。张成算出,朝廷将会大赦天下,于是就让自己的儿子杀人犯法。
这两件案子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个就是行凶之人都有一个宦官的背景。徐宣是“五侯”之一徐璜的侄子。张成因为会算卦占卜得以攀附宦官,并得到皇帝的赏识。这一点是他们敢于知法犯法,而又有恃无恐的原因。并且他们应该也是通过宦官得知了皇帝即将大赦天下的事情,这才在大赦之前犯法,以求逃避惩罚。
这两个案子的另一个共同点,就是都遇上了刚正不阿的党人。
徐宣被东海相黄浮强行弃市斩首,并暴尸于市曹以示众。张成的儿子被河南尹李膺定罪杀之。
除了这两件宦官与党人之间最有代表性的矛盾之外,还有很多被史书记录下来的与宦官有关的不法事件。比如“奉事中官,乘埶犯法”的小黄门赵津和有“南阳大猾”之称的张氾,分别被太原太守刘瓆和南阳太守成瑨“考案其罪”,并在明知道已经大赦天下的情况下将他们依法考杀。还有山阳太守翟超,抄没中常侍侯览非法财产的事情等等。这些事都是当时党人对宦官乱政乱权现象的不满而秉公执法的行为,并且都是在明知道皇帝已经大赦天下的时候。
这其实就是这些党人公然的要与宦官势力的不法之徒宣战作对,但是却有凌驾于皇权之上的直白嫌疑。所以这些党人的这种正义之举,虽然得到了朝臣以及大众百姓的支持,却并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
汉桓帝袒护宦官可以说是有汉以来最甚的时期。除了徐璜向汉桓帝状告黄浮之外,张成又在宦官的授意之下让弟子牢修上书诬告李膺及其宗党“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之罪。刘瓆和成瑨以及翟超也都受到了宦官的诬蔑与打击。
于是汉桓帝震怒,黄浮、李膺、刘瓆、成瑨、翟超等人都相继被捕,皇帝又昭告天下逮捕党人,一时间并坐下狱的党人有二百多人,逃匿亡命的更是数不胜数。
这件事发生之后,朝廷中的大员自然会出来替这些士族士大夫们求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当时的三公太尉陈蕃、司空刘茂、司徒刘矩。但是在初次谏阻未果之后,刘茂和刘矩都不敢再多言,可见汉桓帝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是非常坚持的。但是太尉陈蕃却进行了二次上书。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他就是那个少年时留下“大丈夫当扫天下,安扫一屋!”典故的人。
陈蕃给汉桓帝的上书有一点长,原文如下:
“臣闻齐桓修霸,务为内政;《春秋》于鲁,小恶必书。宜先自整来,后以及人。今寇贼在外,四支之疾;内政不理,心腹之患。臣寝不能寐,食不能饱,实忧左右日亲,忠言以疏,内患渐积,外难方深。陛下超从列侯,继承天位。小家畜产百万之资,子孙尚耻愧失其先业,况乃产兼天下,受之先帝,而欲懈怠以自轻忽乎?诚不爱己,不当念先帝得之勤苦邪?前梁氏五族,毒遍海内,天启圣意,收而戮之,天下之议,冀当小平。明鉴未远,覆车如昨,而近习之权,复相扇结。小黄门赵津、大猾张氾等,肆行贪虐,奸媚左右,前太原太守刘瓆、南阳太守成瑨,纠而戮之。虽言赦后不当诛杀,原其诚心,在乎去恶。至于陛下,有何悁悁?而小人道长,营惑圣听,遂使天威为之发怒。如加刑谪,已为过甚,况乃重罚,令伏欧刀乎!又前山阳太守翟超、东海相黄浮,奉公不桡,疾恶如仇,超没侯览财物,浮诛徐宣之罪,并蒙刑坐,不逢赦恕,览之从横,没财已幸;宣犯衅过,死有余辜。昔丞相申屠嘉召责邓通,洛阳令董宣折辱公主,而文帝从而请之,光武加以重赏,未闻二臣有专命之诛。而今左右群竖,恶伤党类,妄相交构,致此刑谴。闻臣是言,当复啼诉。陛下深宜割塞近习豫政之源,引纳尚书朝省之事,公卿大官,五日壹朝,简练清高,斥黜佞邪。如是天和于上,地洽于下,休祯符瑞,岂远乎哉!陛下虽厌毒臣言,凡人主有自勉强,敢以死陈。”
陈蕃的这篇上书,洋洋洒洒言辞恳切,但是处处都毫不客气的戳中了汉桓帝的肺腑。所谓忠言逆耳,汉桓帝自是很不高兴,《后汉书党锢列传》记载“帝得奏愈怒,竟无所纳。”这真是一点也听不进去。
汉桓帝不但听不进忠臣的良言,还依然纵容偏袒宦官。有了这种基础,宦官自然是愈加的猖狂,虽然由于陈蕃的名气太大尚不敢加害于他,但是对他所举荐的官吏,以及与他相关的人都进行打击报复。
后来,李膺等人的罪名在狱中被做实,陈蕃又再次上书,以夏商周三代之事劝谏汉桓帝,又将汉桓帝比作焚书坑儒的秦始皇。这一次更是激怒了汉桓帝,以陈蕃“辟召非其人”的罪名罢免了他的太尉官职。
这件事一直持续到第二年,也就是永康元年。时任城门校尉的槐里侯窦武,就是皇后窦妙的父亲,与陈蕃同样名列三君之一。他同情士族党人的遭遇,于是就给汉桓帝上书,以称病辞官辞爵的方式,请求赦免党人的罪名。再加上当时在狱中的李膺等人又陆续供出了许多宦官所参与的不法之事,导致宦官们有了危机感,就向汉桓帝建议又到了大赦天下的时候。
于是,在这一年的六月份,汉桓帝大赦天下,众多党人被释放。但是死罪得免活罪难逃,汉桓帝政府颁布诏令将党人全部赦归田里,永不录用。并且将党人之名“犹书王府”就是记录在案的意思。
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的大致经过。实际上这就是一次士族势力与宦官势力的争权战争。最终在桓帝的袒护之下,以士族势力彻底的失败而告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正义,或者其他什么高尚的含义,而是皇帝皇权之下的一人专制决策。所以最终结束第一次党锢之祸的也是与皇帝有一定亲缘关系的外戚势力代表窦武。其实这是代表着外戚势力想要与士族势力合作的一种诉求。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与皇后窦妙在当时并不得宠有关。
桓思皇后窦妙,是汉桓帝刘志的第三任皇后。在延熹八年邓皇后猛女被废之后,他被选入掖庭为贵人,在冬天被立为皇后。汉桓帝刘志为什么会立窦妙为皇后,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他们之间没有感情基础。以刘志的荒淫,也不可能对窦妙产生专宠的需求。所以史书中说是在窦武的求情下皇帝才释放的党人,有一定的“冒功”成分。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身在牢狱中的党人有目的性的供出了越来越多宦官的罪状导致的结果。
宦官势力之所以得到汉桓帝刘志的袒护,主要是他们对刘志荒淫本性的纵容所产生的结果。而外戚势力则借此将皇后窦妙不得宠的根由归罪到了宦官的头上,产生了除掉宦官势力的想法。于是外戚势力就有了与士族势力联合的需求。这种需求是窦武作为外戚,却能与陈蕃刘淑同列,名列士族名士“三君”之一的基础。
所谓“三君”,是当时士族名士中互相标榜称颂产生的一种名号,分别是陈蕃、窦武、刘淑。“君”的含义是有可为“一世之所宗”的地位,是值得后世学习的榜样。这其实是类似于武侠小说中“五绝”之类的绰号名头。除了“三君”之外,还有像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等,都是当时天下士族中,所谓名士的姣姣者。
外戚势力有了与士族势力联合的这种需求,也就有了水道渠成的结果。更让人意外的是,汉桓帝刘志由于长久的贪得淫欲,而搞坏了身体,过早的去世了。更为可笑的是,这个号称拥有五六千后宫佳丽老婆的皇帝竟然没有留下一个儿子。
永康元年,即公元167年,十二月丁丑日,刘志驾崩于德阳前殿,时年三十六岁。数天后的戊寅日,尊皇后窦妙为皇太后,临朝称制。第二年正月,以窦武为大将军,奉迎新帝,改元建宁。以陈蕃为太傅,与窦武及司徒胡广一起参录尚书事。
形式似乎出现了难得的转机,一切都倾向于士族势力的崛起。不过,这到底是帝国黎明前的黑暗,还是日近黄昏时候的微光呢?之后的形势又会如何发展呢?请看下一篇。
小A斯蒂芬发表于2020年3月6日。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