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首词后,苏轼开始顿悟,从此,风风雨雨都不能使他颓废了

诗词的意境,往往有以理趣取胜者,从而给人以一种独特的美感。

沈德潜说:“杜诗‘江心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俱入理趣。

真正有理趣之美的作品,如沈德潜所举杜诗名句,既非以理语成诗,也不是哲理诗。它要求作家在进行艺术构思的时候,以形象为君,而以哲理为其辅弼;要做到融理入景,理与景化,从而使哲理与诗情画意融合无间,浑然一体。苏轼作于黄州时的《临江仙》词,便是这样一篇佳作。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两年以前(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在政治上受到当权者的排挤,被捕,囚禁,甚至想到过自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名义上是一州的军事副长官,实际只是一名被软禁的囚犯。在此之前,他在政治上也已几经挫折。

他浮沉宦海,历尽风波,常怀有惊恐而孤的心理。深受老庄思想影响的苏轼,多么希冀能摆脱这种动荡不安的生活呵!因此,一旦夜深人寐之时,大自然静美的境界展现在他面前,身之所接,目之所见,不禁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之而深深陶醉了:“夜阑风静縠纹平”。

这是白天无法感受到的一种平静啊!与大自然的平静适成对照的,正是自己身陷其中、厌倦之极的喧嚣、混乱、烦杂的现实!苏轼在这一刹那间,享受到了“形为心役”的无限乐趣,精神似乎摆脱了现实,他的心灵暂时地处于“无差别境界”,而也趋于平静了。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追求到的,却在自然景象赐予的美中得到了。

苏轼从自然景象得到启迪,便情不自禁地萌生了脱离现实环境的遐想。他要去拥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甚至将整个身心融化在大自然之中:“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东坡的伟大也就在于此,当他不再苟苟营营而生,从虚幻的追求中走出来,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他就给自己傲岸的心找到了一个永恒的精神家园。从此,风风雨雨都不能使他颓废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