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做好父母

在一次線下活動中,一位媽媽焦急的提問:“孩子剛進入幼兒園或小學時經常哭鬧,不願意進校園,看到我們在就哭,離開了老師說孩子還會哭一會,比一般孩間長,我們該怎麼辦?”

謝謝這位媽媽的提問,孩子進入幼兒園哭泣很有可能由於分離情緒造成的。這種兒童情緒障礙多發生在學齡前兒童身上,表現爲孩子在與親人分離時出現極度焦慮反應。

分離性焦慮症如果不加以重視和治療,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學習和生活。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分離性焦慮症?千萬不要打罵孩子,如果那樣只會越來越嚴重,這裏提供一個正確的方法,也很簡便易行,那就是捉迷藏。

玩捉迷藏可以幫助孩子適應與父母的分離。這個遊戲可以讓孩子在遊戲中知道,父母不在他們面前並不意味着他們消失或不愛自己。在國內捉迷藏遊戲的幫助下,讓孩子先練習與父母分離,讓孩子逐漸習慣與父母短暫分離的感覺,讓爺爺奶奶照顧孩子一段時間,父母離開的時間也可以慢慢延長。當然,事後要跟孩子說清楚,讓孩子覺得自己也是重要事件的參與者。比如,“剛纔,爸爸媽媽去完成了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你在家裏靜靜地玩積木遊戲,真是太棒了!他也是我們工作中的得力助手。我的祖父母也稱讚你!”

父母應該隨着孩子的成長,鼓勵他們學習認識周圍的世界,培養獨立性。

當孩子能動手操作一些簡單的手工時,就應有意識地培養他們自理習慣,如自己喫飯、穿衣、刷牙、梳頭和大小便等。在孩子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有 耐心,孩子犯錯不要責怪他們,否則會影響孩子學習和自立的積極性。

在這些培養孩子獨立的活動中,父母要逐漸淡出孩子的視野,例如一開始陪着做,慢慢的離開一會,但要在孩子看得到的環境裏;再進一步,可以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等孩子獨立完成之後再出現表揚孩子的能力,他會覺得很自豪。

有些父母離開年幼的孩會流露出不安情緒,而孩子很善於捕捉父母要離開時流露的焦慮神色,因此父母要學會在孩子面前不要輕易展示這種情緒,否則長此以往,孩子的依賴心理就更難以克服,孩子覺得媽媽離不開自己,自己也離不開媽媽,這樣一上學就會有一段很不適應的過程,經常表現爲哭泣,而如果孩子可以獨立,並且在捉迷藏等遊戲中適應了爸爸媽媽的暫時“不見”,他們的分離感就不會那麼強烈,也就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

當然有必要聲點,這裏的捉迷藏不能範圍的太大,更不能有開放的危險場所,孩子不在眼前的那個片刻一定要是在一個安全可控的環境裏面,並且父母作爲成年人應該是可以看到孩子的,只是他不知道而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