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之所以堅持閉關鎖國、騎射根本的國策主要還是防範漢民族的手段,中國科技的落後,並不會影響到大清現在的統治,只要漢民沒學會洋人的本事,那滿族的騎射在中國還是無敵的存在,康熙帝是有前瞻性的,他已經意識到西方強大的對手就要來臨,但爲了防漢卻又不得不選擇消極閉關。清朝是馬上得的天下,爲了鞏固和壯大滿洲統治政權,使滿族旗人官兵成爲清王朝的軍事支柱,所以對八旗子弟的騎射之術極爲重視,康熙也經常強調說“騎射乃滿洲之根本”此是國策,要延續下去不可更改。

導語:康熙皇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專權,完全掌控朝局,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他應對得非常出色,開創出康乾盛世,有學者尊之爲“千古一帝”。
1、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
2、在軍事上他堅持不妥協,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相繼平定三藩、消滅臺灣明鄭政權;聯絡蒙古各部,三徵噶爾丹,控制整個蒙古部落;抵禦沙俄的侵略,意圖以條約的形式確保清朝政府在北方的領土完整。
康熙皇帝文治武功看似十分完美,但恰恰是這一次對俄國的戰爭,讓他內心品嚐到了難以言表的苦澀。
雅克薩之戰
雅克薩位於黑龍江省漠河市以東黑龍江北岸(今俄羅斯阿爾巴金諾)。 黑龍江流域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 順治末年至康熙初年,沙俄利用清廷忙於國家統一和平定三藩之亂,侵佔了中國領土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和雅克薩等地,並在那裏構築寨堡,設置工事。還以此爲據點,不斷對黑龍江中下游地區進行騷擾和掠奪。
康熙帝通過身邊歐洲傳教士的瞭解,當時對沙皇俄國還是相當忌憚,多次遣使進行外交交涉、警告,均未奏效。這使得康熙帝認識到,只有使用武力,才能驅逐沙俄侵略軍。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685年—1688年),中國軍隊爲收復領土雅克薩,對入侵的俄軍所進行的兩次圍殲戰。
先後動用了上萬的兵力(第一次戰兵3000,第二次戰兵2000,加上達斡爾、 赫哲等居民、輔兵5000人左右的協助)歷時4年,消滅俄軍千餘人(據俄史記載:糧彈消耗殆盡,因餓、病和負傷得不到救治而死佔90%以上)。清軍精銳經過一開始的猛攻損失巨大後,改爲圍城,俄軍最後彈盡糧絕,纔不得不投降。伏爾泰評價這場戰爭:“俄國人付出的代價只是讓出一個修建在邊界線以外的小堡壘。”卻得到了大片已經佔領的土地。
康熙皇帝從參戰將領處,瞭解到俄國火器的犀利,並從身邊歐洲傳教士處知曉了當時的俄國還只是歐洲的二流強國,比之還要強大的還有英、法、德等國家,不由得感嘆:“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國家承平日久,務需安不忘危”這句話。
康熙對西方殖民主義者始終是存有戒心的。既然已經知曉歐洲強國船堅炮利,技術已遙遙領先中國,爲何還堅持閉關鎖國和騎射爲不可改變的國策呢?
騎射乃滿洲之根本
清朝是馬上得的天下,爲了鞏固和壯大滿洲統治政權,使滿族旗人官兵成爲清王朝的軍事支柱,所以對八旗子弟的騎射之術極爲重視,康熙也經常強調說“騎射乃滿洲之根本”此是國策,要延續下去不可更改!
注:騎射並不指騎在馬上射箭,而是指騎馬和射箭兩項技能。清軍在崛起和入關一統中國的時候,其軍隊主力八旗爲騎馬重步兵,以騎馬機動,到達戰場後下馬步戰,先以弓箭射擊,再進行肉搏衝鋒的打法,所以八旗兵必須練就長時間的騎馬能力和高超的射箭技藝。
閉關鎖國
自清朝立國以來,就一直施行閉關政策:順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下令沿海省份“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立置重典”,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臺灣告平,清廷方開海禁。但是,僅僅過了三十多年,全面開海的政策就開始收縮,面對日益嚴重的“海寇”活動和西方勢力在東亞海域的潛在威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康熙與大臣商議禁海問題。次年,規定擬定,正式實行禁海,這就是南洋禁海令。
康熙時期,清朝政府雖然開放了對外貿易,但對外國商船的活動極爲注意,對逗留外國的中國人也防範極嚴。爲何要這樣做呢?
《清史稿》記載:自開海禁之後,每年造船出海貿易者多至千餘,回來者不過十之五六,不少人留居南洋。這引起了康熙帝的重視“眹臨御多年,每以漢人爲難治,以其不能一心之故”,因而擔心“數千人聚集海上,不可不加意防範”。
結語:與俄國一戰,康熙帝知道精銳八旗在擁有現代火器的俄國軍隊面前已不佔絲毫優勢、可以說在雙方對等的條件下冷兵器的勇士在熱兵器的軍隊面前不堪一擊!
之所以堅持閉關鎖國、騎射根本的國策主要還是防範漢民族的手段,中國科技的落後,並不會影響到大清現在的統治,只要漢民沒學會洋人的本事,那滿族的騎射在中國還是無敵的存在,康熙帝是有前瞻性的,他已經意識到西方強大的對手就要來臨,但爲了防漢卻又不得不選擇消極閉關。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聖祖實錄》、《清朝通志》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