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玄宗倉皇入蜀,想了起了張九齡說過的話,痛悔不已,痛哭之後,派人到曲江祭奠張九齡,追贈其爲司徒。”張九齡信口說:“好呀。

大家好,我們的飛哥裁縫鋪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張九齡,一名博物(一說號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
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年,一說爲儀鳳三年,即678年),張九齡出生於韶州曲江,所以人稱他爲“張曲江”。
張九齡出生於一個世代仕宦的家庭,據說是西漢留侯張良的後人。
張九齡小時候就是有名的“神童”,9歲就能寫文章,13歲就能寫得非常出色。當時的廣州刺史王方慶看了他的文章,讚賞地說:“這個人一定能有所作爲。”
據傳說,張九齡7歲時隨家人去寶林寺遊玩,正趕上韶州府太守率州衙官員也來進香朝拜。香客們急忙迴避,張九齡卻把進寺前折的桃花藏在袖子裏,若無其事地看着,一點都不害怕。太守見他天真可愛,就逗他說:“你莫非想喫供果?我出個對子,若對上,就給你供果喫。”張九齡信口說:“好呀。”太守看見張九齡袖藏桃花,就出了個上聯“白面書生袖裏暗藏春色”。張九齡接口應道:“黃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想這小孩不一般,再考考他,又出了一個對子:“一位童子,攀龍攀鳳攀丹桂。”張九齡抬頭看了看堂上的三尊大佛像,就回答:“三尊大佛,坐獅坐象坐蓮花。”太守與隨從無不驚歎,都說這孩子日後定非等閒之輩。
張九齡不僅聰明,而且勤奮好學,所以很年輕就能詩善文。
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24歲的張九齡進士及第,踏入了仕途,並受到了當時的考功郎沈佺期的賞識。
第二年,宰相張說得罪了張昌宗,流放嶺南。經過韶州時,張說看到了張九齡文章,誇獎他的文章“有如輕縑素練”,能“濟時適用”,從此對張九齡非常器重。
神龍三年(707年),張九齡進京參加吏部考試,被授予祕書省校書郎之職。做了幾年祕書郎後,正趕上太子李隆基想要有所作爲,“舉天下文藻之士,親自策問”,張九齡應試,得到李隆基的賞識,升爲右拾遺。
李隆基即位後,張九齡改任左拾遺。
當時,姚崇最受唐玄宗器重,執掌軍國大權。張九齡上書姚崇,提醒他“遠諂躁,進純厚”。意在選官用人中消除過去緣親是舉的流弊,整頓吏治。隨後,張九齡又多次進諫,史書中說他“封章直言,不協時宰”,招致了姚崇的不滿。
開元四年(716年)秋,張九齡辭官回到了嶺南。回鄉後,他並不閒居,剛一到家,就向朝廷請求開大庾嶺路。大庾嶺是出入嶺南的必經之路,向來“人苦峻極”。建議得到了批准,於是他自任開路主管,趁農閒徵集民夫,勘察現場,指揮施工,不辭辛勞。
古道修通後,全長有十幾公里,道路寬闊,兩旁遍植松樹,張九齡專門撰寫了《開鑿大庾嶺路序》一文,來記述此事。梅關古道的修通,使南北交通大爲改觀。梅嶺古道成了連接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後人譽之爲“古代的京廣線”。
開元六年(718年),張九齡被召入京,因修大庚嶺路有功,被任命爲左補闕,主持吏部選拔人才。
張九齡的才幹漸漸被大家所認知,又先後擔任禮部員外郎、司勳員外郎之職。
開元九年(721年),張說入朝拜相。張說對張九齡早有厚望,常常誇獎他是“後出詞人之冠也”。
靠張說的賞識和提拔,張九齡提升爲中書舍人內供奉。但張九齡並不因爲和張說關係密切就隨聲附和,他對張說多有勸說,體現出了他的公允和卓見。
開元十四年(726年),受到宇文融和李林甫等人的彈劾,張說罷相。張九齡也受了牽連,改任太常少卿,隨後又被調任爲外官,先任冀州刺史,隨後改任洪州都督。
開元十九年(731年),張說去世後朝中無人,玄宗把張九齡召回了京城,擔任祕書少監,兼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張九齡出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主理朝政。
在張九齡爲相期間,唐王朝看起來雖處於全盛時期,其實危機四伏。唐玄宗倦於政事,沉迷享樂,疏遠賢人,小人漸漸得志。張九齡守正嫉邪,剛直敢言,是唐朝在安史之亂前最後一位能夠公忠體國的大臣。
他曾堅拒武惠妃的賄賂,粉碎了她危及太子的陰謀。
安祿山犯了死罪,玄宗要赦免他,張九齡上奏說:‘安祿山狼子野心,面有謀反之相,請求皇上根據他的罪行殺掉他,希望斷絕後患。”但是玄宗沒有采納。
張九齡屢次反對皇帝任用奸佞的李林甫、庸懦的牛仙客爲相,以致多次惹得玄宗不高興。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終於被李林甫的讒言所惑,罷免了張九齡,隨後又貶他爲荊州長史。
晚年遭受小人的饞言詆譭,一片忠心反而被貶,張九齡在荊州憂憤交集,“每讀韓非《孤憤》,涕泣沾襟”(徐浩《張公神道碑》),寫下了著名的《感遇十二首》。其中第七首這樣寫道: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荊州是屈原的故鄉,張九齡想起了屈原表明自己忠貞的《橘頌》詩,他想:或許自己也就是那柑橘吧,想把才華奉獻給朝廷,但奸臣當政,閉塞了皇帝的視聽。無奈之下,人生的起伏進退,也只能歸因於命運的安排。
張九齡的《感遇》詩,都用芳草美人的意象,託物言志,表示自己不會因爲無人賞識而失去高雅的品行。比如其中第一首這樣寫道: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爲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春,張九齡請求回鄉拜掃先人之墓,當年即病逝,終年六十八歲(一說六十三歲),諡號文獻。
他死後不久,盛唐就走向了沒落,被他斷言“必反”的安祿山發動了“安史之亂”。玄宗倉皇入蜀,想了起了張九齡說過的話,痛悔不已,痛哭之後,派人到曲江祭奠張九齡,追贈其爲司徒。
據史料記載,張九齡“耿直溫雅,風儀甚整”,他舉止優雅,風度不凡。作爲開元年間的名相,他政績突出,忠耿盡職,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枉法,不附權貴,一直被人們所崇仰。據說,他罷相後,宰相每次推薦公卿時,玄宗一定會問:“節操、品質、度量能夠像張九齡嗎?”
張九齡還是一位優秀的詩人,他積極發展五言古詩,詩風清淡,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有很大貢獻,所以被譽爲“嶺南第一人”。比如他的代表詩作《望月懷遠》就是唐代五言詩中的名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全詩抒發對遠方親人的懷念,語言自然渾成,情意纏綿,意境幽麗,細膩入微,感人至深。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