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縣黃河溼地面積遼闊,溼地棲息繁衍着衆多珍稀鳥類,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永續保護利用這一生態資源,顯得意義重大。黃河溼地孟津管理中心高級工程師馬朝紅就是踐行生態文明,守護黃河溼地鳥類的天使。

早上九點二十三分,與往常一樣,馬朝紅又一次行走在臺蔭恢復區,開始了一天的鳥類觀測。臺蔭恢復區位於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段下游,面積4500畝。以前這片區域是黃河彩砂廠和羣衆生活垃圾堆放地,通過有效的環境治理,構造連通水系、植被恢復等方式,對該區域進行了有效的生態修復。如今這裏蘆葦飄蕩,水鳥成羣,自然景色秀美,成爲了野生鳥類等“溼地精靈”的生活樂園。

馬朝紅對護鳥的熱愛來自於一種傳承,她的父親馬書釗就曾是愛鳥護鳥的先鋒,帶着父輩的期許,馬朝紅一直默默的踐行着初心和使命,而二十多年的護鳥經歷,也讓馬朝紅成爲了黃河生態變化的見證者。

在馬朝紅的記憶裏,她腳下的黃河灘地經歷了三個時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人爲因素影響較小,黃河灘呈現出一片原生態的自然風貌。2007年—2017年間,下游採砂廠和非法捕魚等人爲破壞溼地生態的活動時有發生,生態環境遭到一定破壞,來此棲息的野生鳥類從數量和種羣都在減少。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沿黃生態保護工作,投入大量資金恢復溼地面積過萬畝,而臺蔭恢復區也成爲了我縣孟津沿黃生態保護與溼地恢復成效的縮影。

管護員的工作常常需要一個人巡視大半的區域。烈日炎炎下,寒風刺骨中,他們踽踽獨行,在別人看來是孤單乏味的。可馬朝紅說,這些年,黃河帶給她最多的是快樂。從望遠鏡的鏡筒內,她看到了鳥類的遷徙,看到了生態的修復、看到了自然的奇妙。

現在,閒暇之餘的她也會帶着自己的孩子一起投身到愛鳥護鳥的活動中。一個人、兩架望遠鏡、三代人的傳承,馬朝紅一如既往的穿梭在黃河溼地尋找鳥類的蹤跡,而她與黃河的故事也正在續寫新的篇章。(稿源:孟津縣廣播電視臺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