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丰前贸易超长沙——湘潭商业小史
湘潭,南宋以后即为县治,先后隶属潭州和长沙府。湘潭地处湘中偏东,湘江、涟水流经其境,无礁石湍急之险,古驿道分五路通向毗邻县、省,为粤、桂往北方的古商道必经之地,明末即形成商埠。不仅湘东、湘南产品来此集散,粤、桂、滇、黔等省货物去西北者,亦多经“湘、沅”而聚集湘潭。尤其是药材交易繁盛,广西、广东、四川、安南(今越南)、印度输入的进口药材,各择便道运抵湘潭,再转销省内外,因而水运繁忙,轮舟络绎,自“杨梅洲至小东门岸,帆舣集连二十里,廛市日增,蔚为都会”。
湘潭小东门码头 班尼斯特摄
清初以后,江西吉安、临江、抚州三帮来城经商,因相互牵引,江西商人日渐增多,在经商户中十占其九。初营丝、布两业,继而以其原籍物产或技艺专长,专营一业,(如临江专药材,建昌专锡箔,吉安专食盐、钱庄),逐渐经营茶油、瓷器、铅、蜡等商品。继后,苏浙丝绸、江南杂货、福建丝烟,晋、鲁、豫、陕、甘五省旃裘、汾酒、潞参、关角、甘革等均有输入;广东海产、葵扇亦以湘潭为一大销场,其银珠、玳瑁、化皮、安桂等珍贵物品,则以湘潭为枢纽,远销长江流域。海南岛槟榔果尤为湘潭所畅销,经加工成桂子、芦枝、石灰槟榔出售,其街市曾出现“五步一桌”“合面相向”的密集零售点。
这一时期,湘潭与广州之间,商务频繁,凡外国运来货物,广东上岸,必先集湘潭分运内地,出口丝、茶必先集湘潭再运广州“放洋”,陆路肩货往来于南风岭者不下10万人。到清嘉庆、道光年间,湘潭“城厢内外,市面大兴”,码头由明末10余处增至嘉庆37处,商市由八总扩至十九总,其十四至十七总为富商大贾萃集之区。每总积银几百万两。其十四至十七总为富商大贾萃集之区。每总积银几百万两。当时,傅伯达的笔、汪又盛的剪、柳泰盛的线,以及“君仁帽、清芝香粉、同仁锡器、元泰酱、祥华卷”均已闻名于市。商贾分为闽、粤、苏、浙、湘、赣、豫七帮,赣、粤两帮资本最丰,营业各岁达数百万。此时的湘潭富甲全省,有“金湘潭”之美称。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口通商后,广州商务大部转移上海,商品改由海道北运,云、贵物产亦改经广西百色、柳州直达梧州,外运至香港再转沪、汉。
到清嘉庆、道光年间,湘潭“城厢内外,市面大兴”,码头由明末10余处增至嘉庆37处,商市由八总扩至十九总,其十四至十七总为富商大贾萃集之区。每总积银几百万两。其十四至十七总富商大贾萃集之区。每总积银几百万两。当时,傅伯达的笔、汪又盛的剪、柳泰盛的线,以及“君仁帽、清芝香粉、同仁锡器、元泰酱、祥华卷”均已闻名于市。
湘潭十八总老街 班尼斯特摄
商贾分为闽、粤、苏、浙、湘、赣、豫七帮,赣、粤两帮资本最丰,营业各岁达数百万。此时的湘潭富甲全省,有“金湘潭”之美称。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口通商后,广州商务大部转移上海,商品改由海道北运,云、贵物产亦改经广西百色、柳州直达梧州,外运至香港再转沪、汉。
清咸丰八年(1858年)汉口开埠后,湘省转口贸易虽大部分转到长沙,但湘潭仍未散失商品集散的传统市场,在各帮商贾之中,有曾任提督的郭松林、王明山,一业典当,一业斋馆,称盛一时;有黔籍富商孙孔林独设“九典十八达”(达为其牌记);有钢坊黄聚泰,铁商萧恒通、王济泰,别树一帜,产品苏钢远销北方诸省,“岁坐致千金”。当时各帮首领必捐“五品顶戴”,与官场互通声气,“几执全县牛耳”。此期间,易俗河已成为百谷总集之区,粮仓栉比,米袋塞途,年贸易额达200余万担。其他百货交易,并不亚于县城。
这时湘潭商业地位虽不能再与长沙同日而语,但仍有湘江上游各县物资集散于此。衡阳煤,攸县铁,湘乡、宝庆纸,郴永烟、锡、硫磺、土红、茜草、土果等交易未减。赣商彭仁和、罗小山、萧怡丰等,各以茶、蜡、盐、粟起家,兼营银钱、药材,岁入甚巨,声震东南。其次为仁和兴、怡和祥、邓振湘诸号,经营船行、竹木、首饰、花布及食用品、杂货等项,岁入各十余万或数十万不等。本地相继开采的煤矿、石膏矿、石灰矿及药材、船舶、竹木、谷米、首饰、花布、雨伞、饧酒、香油、玻璃、丹漆、烟土、鞭炮等交易仍然活跃。清末,湘潭牙行之多,仍居全省第一,有药材行、莲棕行、石膏行、毡毯行、草帽行、扇行及油盐、土果、花布、广杂、鱼虾、烟靛、丝麻、瓷器、粮食、枯饼、煤炭、钢铁、竹木、纸共20类200余家。
水运码头有l0余处,分帮停泊,直至民国时期。据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湘潭县经济调查,有绸布、中药、百货、南货、卷烟、色纸、油盐纱、膏盐、金银首饰、陆成、柴炭、香烛l2行业566户,从业人员7743人。另有钱庄l1家,猪栈72家,豆豉、杂粮33家,酒馆、旅社52家,粉业72家,铁作商业55家。湘潭历有“药都”之称,抗日战争时期又骤然转旺,陇,川、滇、黔、粤、桂、鄂、冀、晋等省巨商,各将当地药材运集湘潭,或自立字号经营,或委托代购代销。大户有安吉、大德、永昌、聚成、生泰等33家药材行,另有协盛西、太真知、松鹤龄等中药大店,膏丹丸散,道地药材,一应俱全。猪鬃业亦有复兴,据民国三十年(1941年)统计,共有商号50余家,从业人员3000人,年销猪鬃约4000担,规模最大的为利兴公司和富华公司。
(陈先枢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