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很複雜的原因,紅軍西路軍失敗。這便讓人產生了一種錯覺,好像馬家軍的騎兵有多牛似的。其實,看看中央紅軍進陝北之前,和在陝北立足之後的屢次對戰馬家軍,都是比較大的殲滅戰,所以其實他們也就那麼回事。
喜歡軍事的朋友,很多都喜歡騎兵部隊,喜歡看大規模騎兵作戰的記載。明末那個寧遠大捷再怎麼勝,也沒有北京城外九千關寧鐵騎擊潰清騎四萬來得激動人心。霍去病數次率輕騎深入匈奴後方,斬首動則七八萬,想那匈奴有多少人能經得起這樣殺。
那麼紅軍裏有騎兵部隊嗎?紅軍長征時,四方面軍也是有騎兵部隊的,而且是騎兵師,而且還和馬家軍有過比較大規模的對抗,馬家軍遠不是對手。
那時是四方面軍第三次過草地。千辛萬苦走出草地後,前衛部隊紅四軍第十師減員到只有千餘人。他們率先走出草地後,部隊進駐到舊城,一邊休整一邊偵察敵情。(這個地名就叫舊城,有兩個老紅軍回憶都是這個名字,也可能是岷州舊城)
舊城是馬家軍的地盤,之前馬家軍在城外的山頭上修有大量的碉堡,現在成了紅軍現成的防禦工事。
進入舊城後第三天,馬家軍一個騎兵旅包圍過來。十師兵力不足無法對抗,依託山頭的碉堡抵抗了一天後,全部撤入城內。問題來了,十師沒有電臺,而這個舊城的位置比較偏,他們居然偏離了主力紅軍的行軍路線,成了被圍的孤軍,要是不能衝出去找到援兵,他們必死無疑。
馬家軍的援兵還在不斷地開來,現在他們騎步兩軍有七千人了,每天都在不要命的攻城。
血戰到第五天。還是沒有援兵過來,看來必須靠自己了。第一次試圖派出部隊求援,連城門都沒衝出去,對方的火力太猛了。
第二次是衝出去了,但是就很快遭到敵騎兵部隊的包圍追殺,他們衝到城外的大路時全部犧牲。很明顯,在這支荒漠平原的地形下,要想擺脫敵騎兵的阻截追殺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派人衝出去基本不可能,但是不派人求援就是等死。
打仗除了有勇有謀之外,還是要有點運氣的。第三次派出的人,爲首的叫曾紹山,他解放後是瀋陽軍區副司令員,這時是紅十師的偵察參謀。
第三次出城,仔細研究了上兩次失敗的原因,計劃很周詳。三個人半夜裏出城,然後慢慢的爬,找到敵陣地間的空隙摸過去。
什麼叫運氣,他們就這樣匍匐前進,時而低姿躍進,過了無數的窪地田坎,有時甚至是從敵人兩個篝火間摸過去。期間,他們躲在一堆麥稈堆時,居然有一個敵兵突然過來。他們已經做好最後血拼的準備,但是對方只是來拿麥稈的------看到這種回憶場景才知道,原來電影裏有那麼多是真的。
出了敵人包圍圈後,他們居然迷路了,黑暗裏摸了太久,現在他們根本分不清方向,亂走的話,一不小心就會又繞回敵人陣地了去。曾紹山回憶說,當時他們三個正焦急的沒有辦法,沒想到,他們躲避的草堆里居然有人聲呼喚。
是之前外圍戰時,受傷後躲在這裏的十師戰士,這個戰士忍了那麼久,似乎就是爲了等他們,或許這是上天留給他的使命,他給曾紹山三人指出方向,三人揹着他沒走多久,他就犧牲了。
之後,曾紹山三人躲過了一隊隊的敵搜索偵察騎兵,終於趕回之前十師的駐地新城,卻發現紅軍主力果然已經出發,現在這裏到處都是馬家軍,到處是他們貼的告示。他們就繼續往部隊開進的方向追,舊城哪裏已經很喫緊,他們這樣追其實也是希望渺茫的。
還好,主力沒有放棄他們,他們才追出兩裏地,就碰到了一堆約莫三十多人的騎兵偵察部隊,那是主力派出來找他們的。很快大隊趕到,領隊的是九軍政委陳海松,他帶了兩個師過來。
這時,舊城的十師已經是堅持了七天。援兵遲遲不來,他們已經彈盡糧絕。師首長開會已經決定,第二天拂曉全力突圍,能衝出去一個是一個,其實就是打算全部同歸於盡了。
另外一個參加這個戰鬥的紅軍戰士李長林回憶,李解放後是新疆軍區副司令,這時他只是一個打旗手。他說,那天大家知道明天就是最後時刻了,大家都已做好犧牲的準備。
第二天拂曉,他們在城牆上觀察敵情時,卻突然看見遠處的山頭上突然冒出一隊隊的騎兵,剽悍矯健,高豎的馬刀發出攝人心魄的寒光。這股騎兵來得很快,馬家軍還以爲是自家的援兵又來了呢。等他們發現不對,紅軍騎兵師已經衝到面前,開始大肆砍殺,可能是子彈不足還是怎樣,紅軍騎兵喜歡用刀。
騎兵師衝殺成了勢,一時間漫山遍野馬家軍人頭亂滾,城裏面也衝出一堆騎兵夾擊,馬家軍的騎兵看到勢頭不對都撥轉馬頭跑了,只可憐一干步兵被追殺。馬家軍對紅軍被俘的人都很殘酷,天道好還,所以紅軍下手也非常狠,一時間漫山遍野的人頭亂滾,到處是馬家軍的殘肢斷臂。這一仗,按李長林的說法,那才叫殺得痛快。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這是詩人李白的對俠客劍客的想像。但精銳騎兵衝殺時,隨着那一股股煙塵捲過,敵軍割草般的被消滅,卻正好是這種氣勢。
當晚,十師和增援過來的數千部隊點着篝火痛痛快快的聚餐。李長林說,當時那個興奮,任何筆墨都無法描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