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自己的孩子被別的孩子打了,到底該不該打回去?鼓勵孩子還手,擔心孩子變得暴力,不鼓勵孩子打回去,又怕孩子受人欺負,變得懦弱。這是一個很多家長都困擾的問題。

看了那麼多,我覺得下面這位爸爸的做法真的值得稱讚。

一次他正在上班,孩子班主任給他打電話,說孩子在學校把一個同學打傷了,同學家長都來了,讓他趕緊過去。

他馬上請假去了學校,到了校長辦公室一看,孩子班主任、校長、教導主任、那同學的家長都在,孩子同學的頭上、胳膊上都掛了彩。

孩子的班主任先把事情的經過給大致說了一下:上課前孩子回到座位準備坐下的時候,後面的同學鬧着玩把凳子給拉走了,可能孩子一下坐空了很生氣,就拿着凳子砸了那個同學,把頭和胳膊都砸破皮了。

那同學的媽媽旁邊添油加醋:“只是同學鬧着玩,至於拿凳子砸我孩子嗎?傷這麼重你得給我們孩子做檢查,還得賠償精神損失費!”

這位爸爸讓孩子自己把經過又說了一遍。原來後面的那同學在他坐下的時候經常拉他的凳子,好幾回都差點摔倒,之前給老師說過,但是老師只當是同學鬧着玩,也沒怎麼管。而那天同學拉走凳子的時候,他一下子坐空了,頭磕在了後面的書桌上,疼的厲害,而那個同學卻哈哈大笑,於是一氣之下他就拿着凳子砸了那同學。

“是這樣嗎?”這位爸爸聽完後大聲問那個同學,他沒說話,那家長和老師都沒說話,因爲事情就是這樣的。

於是爸爸摸着孩子的頭告訴孩子,下次如果被別人欺負,要首先勇敢、堅定說出這句話:你不要再欺負我了!不然我要打你了!比起打回去,這種方法更容易制止打人的孩子繼續使用暴力行爲。

“哎!你爲什麼這樣給孩子說呢?”教導主任好奇問。

然後這位爸爸對教導主任、那同學的父母、還有校長老師說了這樣一番話:“孩子做很多事情可能都想不到後果,這句話會讓打人的孩子知道,如果他還繼續欺負別人,後果會怎樣。

當孩子大聲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也容易引起其他孩子和老師注意。如果老師詢問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別的孩子也可以作證是誰先動手,這樣能夠讓老師事後更容易瞭解事情是怎麼發生的。”

那天回去後,孩子和爸爸談了好多,好像父子兩人從來沒說過這麼多的話……

之前有位媽媽也提到,自己家的寶寶最近特別不願意去幼兒園,每次帶寶寶去她都得連哄帶騙的。好不容易給他弄到了幼兒園,又拉着自己不讓走。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戲碼每天都要上演一遍,着實令她頭疼。後來才瞭解到,原來寶寶在幼兒園經常被同班的一個小朋友欺負。寶寶跟老師說了,但是老師當時只是安慰了他一下,也並沒有採取什麼措施。寶寶還是一直被那個孩子欺負着。

我朋友很生氣。她想跑去學校打那孩子。但她認爲這是孩子們之間的事。如果大人介入,情況會更糟。她還是希望寶寶能面對現實,獨立解決。於是她對孩子說:“寶貝,你是個好孩子。我媽媽知道你不願意用暴力和其他孩子打架。但你要學會保護自己,不要讓自己受傷,媽媽會很難過的。當你被欺負時,你應該學會停止這種行爲,學會說“不”。你至少可以哭,好讓老師知道你受了委屈,出來幫你主持正義

近年來,校園欺凌時有頻發,人們也越來越關注校園暴力問題。一項權威調查表明:小學階段,受欺負者和欺負者所佔比例分別是22.2%和6.2%。這意味着每五個孩子中就有一個被欺負,所以這不是個別現象,而是個很常見、很嚴重的問題。

小學階段的孩子正處於習慣養成、性格養成和各種觀念樹立的關鍵期,此時如果孩子經常被別人欺負,對心理和性格的健康發展十分不利。因長期被欺負而變得自卑、軟弱、抑鬱的現象十分普遍,更嚴重的甚至會對自己或別人採取極端行爲。

當孩子被欺負的時候該怎麼辦,家長也很糾結,有的說必須要打回去,不然會一輩子被欺負……也有的說不能打,以暴制暴自己早晚也會變成熊孩子。那麼,家長到底該怎麼辦呢?

1、根據情況決定是否介入

如果孩子的衝突沒有較重的安全危機,很多時候父母可以不介入,在一旁觀察,給孩子們一些空間和時間讓他們自己解決,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社會協調能力也在慢慢孕育發展。

如果父母立即出面調停,雖然衝突解決了,卻也剝奪了孩子寶貴的心理成長機會。

2、情節嚴重時一定要介入

如果父母發現孩子遭遇惡意的攻擊行爲,就需要及時制止攻擊性很強的孩子。

制止不是批評和訓斥,可以喊停,然後對這個想要攻擊的孩子說“弟弟不喜歡被這樣對待哦”,然後把孩子帶離現場。

而且需要耐心地、慢慢地告訴孩子“剛纔媽媽看到那個大哥哥可能會傷到你,所以把你抱起來了,寶寶的身體不可以被任何人傷到。

以後如果有這樣的狀況,你可以叫媽媽或者其他人,或者趕緊離開,不跟他繼續待在一起,知道嗎?”孩子需要通過你對他的保護,慢慢的學會保護自己。

3、孩子被欺負後及時安撫

如果孩子已經遭受了欺負,及時的安撫孩子的情緒,減輕孩子的自我否定感。當孩子哭着來找你,應該立即停下手中的工作,蹲下來與孩子平視,輕輕地抱着孩子,這可以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很重要,並且消除孩子的不安。

同時對孩子共情:“媽媽知道你很難過、委屈”並告知孩子“被人欺負不是沒用的表現,每個人都會遇到!”

4、理性溝通,教孩子自我保護方法

在孩子的情緒平復之後,與孩子討論“以後再遇到這樣的事情該怎麼做”。

可以用遊戲發問的形式,引導孩子自己想辦法。孩子想不出來時,父母可以提供一些意見,比如可以大聲呵斥“不許打人!”對欺負者起到威懾的作用。

所以,父母可要注意啦!對於自己的孩子遭遇"被欺負"這種事情上的教育,一定要選擇正確的教育方式。

而教育孩子在"被欺負"時"打回去"的教育方式,肯定是錯誤的。

錯誤的教育方式,不僅達不到讓孩子在面對事件時對自身安全的保證效果,對於孩子在今後的人際交往方面,也會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

孩子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對於一些事件發展所帶來的啓示,還是需要父母的引導和教育的。

而對於孩子在第一次出現的"被欺負"情況,則更需要父母正確的引導和教育。

畢竟,父母羣體對孩子正確的教育方式,也是一種對孩子負責的體現。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引領右腦

圖片來自網絡 | 版權歸原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