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媒體評論員王石川

2020年全國兩會大幕已經開啓。據報道,民革中央今年提交的提案涉及愛國主義教育等多個方面。民革中央在提案中指出,學齡前兒童處於個性傾向和道德觀念形成的萌芽時期,是培養良好品德行爲的黃金時代,對學齡前兒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幼兒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一環。

“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愛國主義教育,固本培元、凝心鑄魂,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取得顯著成效。全國各地各部門在具體落實過程中,開動腦筋,主動作爲。

但毋庸諱言,在實際工作中仍有提升空間。比如,現實中,有一些老師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習慣於照本宣科,不知道或者不懂得如何把抽象的愛國主義的認知傳導給孩子,無法用生動活潑的方式讓孩子認知國家的概念和意義,無法通過切身的體驗讓青少年感知愛國情感,忽視了教育過程中青少年的心理感受。

由此,想到中國視協副主席高滿堂日前接受採訪時表示:“主旋律必須堅持多樣化,必須尊重年輕人的審美習慣。好的主旋律作品,一定是先有意思,再有意義。”作爲知名編劇,高滿堂對主旋律創作顯然很有心得,給人啓迪。愛國主義教育也是主旋律,對青少年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同樣需要尊重青少年的審美習慣,把有意義的事做得有意思。

提倡尊重青少年的審美習慣並非故意迎合青少年,而是強調要遵循主旋律的傳播規律,尊重現代教育的規律,遵循青少年的成長特點。從這個角度看,民革中央在提案中提到的一些建議,很務實也很有操作性。比如,按照由近及遠,從具體到抽象的教育邏輯,讓青少年從愛家庭、愛家人到愛家鄉、愛祖國。再比如,強化頂層設計,完善課程體系,這就需要強化愛國主義教育的頂層設計,完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增加對德育工作的指導意見,等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該提案還提出“把握時代脈搏,豐富教育形式。”愛國主義教育必須與時俱進,緊貼時代,體現時代脈動,展現時代風采,特別是把握住時代站位。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於關鍵時期。新時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就要全方位地把握時代脈搏,豐富教育形式。

比如,強化相關教材編寫和課程體系建設,增添富有時代特色、喜聞樂聽、容易接受的新時代內容,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系統性、科學性和規範性。開發適合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精品讀本、繪本。打造愛國主義教育新媒體平臺,如藉助“學習強國”平臺拓展教育資源等方式,爲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提供豐富的載體。依託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遊戲化課程,激發未成年人的參與興趣,陶冶兒童的愛國情感。

去年11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實施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明確強調,創新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豐富和優化課程資源,支持和鼓勵多種形式開發微課、微視頻等教育資源和在線課程,開發體現愛國主義教育要求的音樂、美術、書法、舞蹈、戲劇作品等,進一步增強吸引力感染力。故此,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沒有創新不行,創新少了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唯有在形式上多一些“頭腦風暴”,在資源挖掘上多一些創意,在具體實踐中多一些靈活生動,在推進過程中做到有情感、有深度、有溫度,才能更好地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

說到底,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想的洗禮、精神的薰陶。正因爲教育面向的是人,是未成年人,更需要講究方向方法方式。把青少年作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中之重,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於學校教育全過程,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堅持虛功實做、久久爲功,在深化、轉化上下功夫,在具象化、細微處下功夫,更好地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就能事半功倍,推動青少年把愛國當作最樸素的情感、最常見的生活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