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得到了媽媽的鼓勵後,女兒進一步說:“媽,我想去美國念心理學。”雖然在李柳南當時看來,女兒英語不好,去美國可能連料理生活都成問題,而心理學同樣是沒前途的行業,她還是耐心溝通去了解女兒的想法。

如果你在中學門口採訪一位家長,

問她/他當下最焦慮的問題是什麼?

相信有80%家長會回答:孩子的教育。

《哆啦A夢》截圖

一直以來,考取985、211高校,都是“完美”家長們爲孩子規劃好的人生目標,但這樣的人生真的是孩子們想要的嗎?

最近看了一本韓國作家李柳南寫的《媽媽的悔過書》,講的是一個曾經在教育上誤入歧途的媽媽與孩子們和解的故事,讀完讓我深受觸動,也對怎樣纔是正確的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

身爲韓國知名小學教師的李柳南,是出色的教育專家,包攬各種教學比賽第一名,深受家長們的追捧和喜愛;

她的一雙兒女,兒子在全校排名第三,女兒就讀於知名女校,所有人都羨慕她的家庭事業雙成功。

然而有一天,讀高三的兒子突然拒絕去上學,讀高二的女兒也開始逃課。曾經一雙乖巧的兒女,整天把自己關在家裏打遊戲、喫、睡,而且視自己的親媽爲最大的仇敵,徹底拒絕與她溝通……

爲了讓兩個孩子重新回到學校,李柳南用盡了方法,勸過、吼過,甚至硬生生給女兒套上校服,送進學校,但都無濟於事,即使進了校門,孩子也會從後門溜走。

與此同時,作爲家裏的經濟支柱,孩子們的爸爸事業上又出了問題,在巨大的壓力下,李柳南三次昏倒被送進醫院,但兩個孩子對媽媽的態度,卻像看見蟑螂一樣嫌惡。

那時候,李柳南覺得她的世界一片黑暗,每天晚上都在想“乾脆死掉算了”,她怎麼也想不通,培養出無數優秀學生的自己,怎麼把一雙兒女養成了廢柴?

到底是從哪裏出錯了呢?

爲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無數的家長選擇用各種補習班填滿孩子的暑假、週末,無數的孩子假期不是在上補習班,就是在去上補習班的路上。

一些家長甚至會把自己曾經沒能達成的願望加註在孩子身上,使孩子一出生就揹負着要成爲爸爸/媽媽想要成爲的人的使命,而不問孩子的感受。

電影《墊底辣妹》截圖

故事裏的李柳南,曾經也是這樣的母親,因爲小時候家裏窮,李柳南半工半讀上完了大學,並且沒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是人人羨慕的理想兒女,卻忽略了這些壓力給孩子們帶來的痛苦。

仔細想來,有這樣想法的家長,就好像是在玩養成遊戲,選擇一個小孩,只要輸入各項指標,支付費用升級技能,即可打造出一個完美小孩。

可孩子畢竟不是操控在家長手裏的遊戲人物,他們有思想有意志,他們應該有自己的人生,活着自己想要的樣子,而不是爸爸媽媽期待的樣子。

爲了修復和兒女的關係,經過十年的摸索,李柳南通過“教練式輔導”終於成爲了“情緒教練型父母”,而這份改變也徹底扭轉了她和孩子們的命運。

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德曼博士,在過去五十年間研究了將近三千對夫妻和他們的子女後,發現情緒教練型父母的子女會有以下成長。

●優秀的專注力→提升學習能力

●理解他人情緒→優秀的情緒調節

●良好的同儕關係→優秀的社會適應力

●主動、正向的態度→優秀的問題解決能力

●克服疾病、壓力→優秀的逆境回覆能力

怎樣才能成爲情緒教練型父母呢?

在接下來李柳南和女兒的相處中,你或許可以從中找到答案。

讓孩子自己去做人生的選擇

因爲長久以來積壓下來的壓力,女兒高二那年休學後,一度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嚎啕大哭,不哭的時候就在家喫和睡,沒日沒夜地打遊戲,自信全部坍塌,完全自暴自棄,以至於體重一路上升到了80公斤以上。

李柳南看着這樣日漸消沉的女兒,心疼不已。她忽然覺得,考大學、好好讀書、這一切,比起一個健康快樂的女兒來說,簡直微不足道。

她問女兒,你有沒有想做的事,只要是你想做的事情,媽媽都可以幫忙。

在謹慎確認自己不會捱罵以後,女兒女兒吱吱嗚嗚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她想學糕點烘焙。

雖然在媽媽看來這是沒前途的工作,但她還是選擇支持女兒,交了大筆的學費供女兒去上烘焙課。

因爲是自己喜歡的事,所以女兒學得很認真,沒多久就意氣風發地通過糕點烘焙技師考試,還考取了兩個證書,考上了三所以烘焙著名的大學。

證書頒發那天,女兒神采奕奕地對媽媽說:“媽,我第一次完成了自己想做的事,接下來其他的事也都辦得到了!”

知名心理學家李雪,曾經說過:愛,是如她所是,而非如你所願。

按自己想法初次體驗到成功的女兒,不僅獲得了自信,也體驗到了對人生的掌控感。

那是一種真正活着的感覺,雖然沒有成爲媽媽想要的樣子,但女兒開始試着探索自己的人生。

不對孩子未來的人生設限

在烘焙大學學習了兩個月後,忽然有一天,女兒對李柳南說,烘焙應該作爲興趣,而非主修,自己沒必要去學校了。

儘管爲了供女兒學習烘焙,在家裏經濟拮据的情況下李柳南投入了大筆的費用,但李柳南依舊選擇尊重女兒的決定。

於是,女兒又開始了在家閒晃的生活。

說是閒晃,但和之前的自暴自棄大不相同,女兒還是安靜下來看書,思考自己未來的人生。

經過仔細地認真思索,她決定要成爲一名療愈青少年的心理專家,於是她決定去考取“中央大學心理學系”。

爲了考上心儀的專業,女兒開始沒日沒夜地努力。

然而成功並非努力了就一定會獲得,由於之前休學落下了太多,女兒最終還是落榜了。

失意的女兒決定和媽媽去濟州島旅行放鬆心情。

在濟州島的沙灘上,女兒用樹枝一筆一劃地寫道:“去美國吧!”

儘管頂着家裏經濟拮据的巨大壓力,李柳南依舊沒有駁斥女兒的想法,而是由衷地和女兒討論着對美國的種種憧憬。

“哇!你想去美國啊!到了美國想要做什麼呢?美國是個好地方,還有人稱它爲希望之地,我也想去!”

得到了媽媽的鼓勵後,女兒進一步說:“媽,我想去美國念心理學。”

“你想念心理學啊,現在心理學很熱門呢!你一定可以念得很好,唸了心理學要做什麼呢?”雖然在李柳南當時看來,女兒英語不好,去美國可能連料理生活都成問題,而心理學同樣是沒前途的行業,她還是耐心溝通去了解女兒的想法。

“媽,你知道我爲什麼想讀心理學嗎?當年我雖然有勇氣休學,但其他沒有勇氣又頂着巨大壓力的同學,都在一邊上課一邊喫抗抑鬱的藥,爲了那些跟我一樣青春期在痛苦中度過的孩子們,我想通過學習心理學去幫助他們。”

聽了這番話,李柳南滿心愧疚,生活在高知家庭的女兒,青春期竟然是在痛苦中度過的,也十分慶幸自己沒有駁斥女兒,聽到了她內心真實的想法。還來得及讓她選擇自己想過的人生。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通過那次旅行,女兒重新找到了人生的目標——去美國上大學。

爲了達成女兒的心願,李柳南向銀行申請了貸款。

女兒也變得積極起來,從辦簽證到取得大學入學許可,所有事都是一個個找人詢問,親自處理。

出發前,女兒在給李柳南的信中寫道:“很感謝媽媽總是幫我擁有遠大的夢想,在艱難的情況下還送我到美國唸書……我會認真努力學習,一定要成功……”

然而,到了美國三天後,李柳南接到了女兒發來的哭訴信息:“媽,我過得很辛苦,實在待不下去了,我要回家!”

她沒有責怪女兒,而是很體諒地回道:“你一定很辛苦所以想回來吧!想回來的話,就回來吧!媽媽只願你好好地活着,要媽媽把機票錢匯過去嗎?”

寥寥數語,卻讓對方感覺到自己是被理解,被接納的。父母無條件的愛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是支撐他們走下去的力量,也是他們有一天想回頭時的退路。

這份愛不是你只有足夠優秀我才愛你,而是即使你一事無成,我依然愛你。

電影《墊底辣妹》截圖

瞭解了無論怎樣媽媽都愛自己以後,女兒決定不辜負媽媽和自己的辛苦付出,再努力一把。

後來,英語毫無天賦的她不僅在美國通過了心理學系的考試,還拿到了全A的成績單,成功取得了畢業證書。如今的她一邊在青少年教育機關工作,一邊準備考研究生,朝着更遠大的目標邁進。

而很久以後,李柳南才知道,當年給她發短信要回家的女兒,是因爲初到美國語言不通過得很辛苦,甚至連要去哪裏,怎麼買喫的都不知道該如何表達,頭一個星期裏只靠着朋友給的幾片披薩和香蕉勉強度日,在夏天幾乎餓得要暈倒了,是媽媽給的安全感,讓她咬着牙堅持了下去。

通過十年的時間去領悟教練式輔導,李柳南成功改善了和女兒的關係。

此時你一定很好奇,她同樣休學的兒子怎樣了。

事實上,她的兒子一樣在媽媽的引導下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考取了某哲學系研究生,勵志要成爲一個有深度的小說家,用文字去和這個世界連結。

與孩子一起同行

李柳南在書中講到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她說:父母在孩子生命裏扮演的角色就好像馬車伕與火車司機。

有的父母是火車司機,孩子們一生按他們設置好的軌道前行,在他們指定的目的地下車;而另一類父母則是馬車伕,按孩子的意願送他們去想去的地方,只在孩子不知道要去到哪裏時纔給出建議。

大多數父母教養孩子的方法,就像火車載客一般,然而,如果想完全發揮孩子的潛力,父母要扮演的是馬車伕的角色。

馬車伕型的父母會想着,“你我同行吧,我陪着你一起”,以對方的可能性爲基礎,呈現的是平等的夥伴關係。他們會給孩子提出建議,但不會強求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行事,而是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的答案。

電影《墊底辣妹》截圖

就如同歌德的話:

依照一個人表面的樣子去對待他,

他就只能維持表面的樣子;

依照一個人的潛力去對待他,

他就能成就他最好的樣子。

你想成爲哪類父母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