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 发布时间:2020-05-20 | 来源: 青岛日报


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 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勾勒的愿景。均衡发展,聚焦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与基本教育机会的获得,而优质均衡发展不仅关注教育起点和过程的公平,也突出强调教育结果的公平。现阶段,青岛市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的问题是优质教育供应不足,亟待建立学校持续发展的内生机制,中小学通过自我创生进一步优化生态,让教育均衡的发展由“输血”转为“造血”,力求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真正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转变。

一、问题:教育均衡而不够优质

近年来,青岛市多次出台新政推动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纳入全市确定的14项改革实验中,明确提出名校办分校、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高校或科研院所辐射中小学、学区制等办学模式改革要求,在资金投入、学校建设、设施设备配置、干部教师配置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取得了显著成效,义务教育呈现均衡状态。然而,仍存在发展水平较低、质量不高的现象。

一是城乡教育资源未能实现有效配置。农村学校教师年龄老化,优秀教师资源紧缺。青岛市农村学校50岁以上教师共 5902人,占农村学校教师比例达到35.2%。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当学生居家在线学习成为求知主渠道时,农村学校的师生却囿于资源、师资、家庭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块教育短板更加凸显。

二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优质学校总量不多,优质学位供需矛盾依然存在。青岛市乡村学校办学规模普遍过小。乡村学校办学规模12个班以下的学校共317 所,占乡村学校班级比例达到66.04 %;普遍班额过小,乡村小学、初中班额40人以内的班级共2965个,占乡村学校比例达到53.98 %。

三是区市学校解决大班额问题和教师配备压力较大。随迁子女人口增量大,个别年度呈爆发式增加,导致部分区市的城区学校还存在大班额现象,面临学校建设和教师配备的双重压力。据调查,2020年,全市小学在校人数将达到67.74万人,按照每所小学24个班1080人的办学规模以及生师比19:1计算,全市需要增加121所小学,新增教职工0.69万人。全市初中在校人数将达到29.87万人,按照每所初中24个班1200人的办学规模以及生师比13.5:1计算,青岛市需要增加48所初中学校,新增教职工约0.43万人。

二、对策:完善师生内生发展机制

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从外源性均衡转向内生均衡,其核心就是提高师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换言之,片面强调他助显然是行不通的,唯有完善师生的内生发展机制,进而形成一方优质教育的生态,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想。在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进程中不难发现,提供资源不易,整合资源更难,创造性地配置和使用系统性的资源更具有挑战性,而用系统性的资源解决师生发展问题更是难上加难,个中不乏复杂的变量和不确定性,都需要教师运用专业智慧以及学生迸发内驱力方能尽善尽美。为此,需要围绕完善师生内生发展机制这一主线加以调整。

建立优质教育资源的网络平台并予以完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既定的教育节奏,开学时间一再延迟,在线学习临危受命,担负起特殊时期的历史使命。建立优质教育资源的网络平台, 把网络资源引进课堂教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共享,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区域间和学校间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囿于城乡教育在资源、师资、家庭等方面的差异,在线学习容易呈现出城乡差异,不断将农村师生卷入学习的危机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疫情防控造成了对在线学习的更新认知与推动,而其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优势,有如一把双刃剑,也可以消弭城乡差距,补齐农村中小学在线学习这块教育短板。

首先,城乡教育资源有效配置还有待完善。农村学校办学规模普遍过小,教师年龄老化、年轻教师比例偏低,这使得农村学校教师在实施在线教学时更易出现本领恐慌、技术恐慌,因此亟待提升信息化领导力和信息素养。其次,目前青岛市优质教学资源主要是通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共享,尚需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共享并增加后续服务,使得共享资源更加适用。再次,农村学生家庭教育亟待提高。一些农村学生自律性较弱、信息素养和数字化学习能力较低,难以独立完成在线学习,需要家长监督辅导完成学习任务。

调整推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支持系统。从均衡到优质均衡是发展模式的切换,旨在改变教育发展的机理:从以资源配置为中心,转为以质量提升为中心,促进学校自我发展、多元发展。因此,靶向不同,支持政策的侧重也当进行调整。

优质教育资源的直接来源是作为专业人士的教师对于教育资源的系统性创造。教师对现有资源配置进行利用、加工,并融入专业智慧来创生优质资源。因此,优秀校长和教师交流机制是被普遍用于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2008年以来,青岛市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区教师支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区市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指导意见》,交流形式已经发展为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团队交流、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对口支教等。2017年,各区市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比例分别达32%、21.1%,骨干教师比例达32.3%,这项工作仍在持续推进并完善。

相较于优秀教师交流带动的只是一个学科、一个班级的变化,而优质均衡教育资源是教育要素间的优化组合,优秀校长交流更能引发化学反应和乘数效应,因此,加强优秀校长的辐射面成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如果说,教师交流是一道微光,那么优秀校长的交流会为学校发展带来更大的改观。目前,青岛市关于校长、教师交流的主要政策是,校长、教师在同一学校连续任职满6年且符合交流条件,交流比例每年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人数的10%,骨干教师比例不低于交流教师总数的20%。但具体实施过程中,交流人员、比例、考核等细节尚需配套细则加以完善,以达到预期效果。

完善推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的内部机制。将学校教育生活当作一个可让师生带着生命活力参与建设并享用的高品质文化生态系统来建设,更为系统地持续促成优质教育资源的创生,这需要配套的内部机制。

区域教育和学校在系统变革方面,根据各自基础、优势和特色,通过深化内部改革、加强文化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特色发展等,促进区域、城乡、校际教育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自主创新、峥嵘并进、可持续协调发展。由此,应在对社会提供的基础性资源实现标准化配置和使用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实现优质教育均衡发展。

课程作为教育的外化和物化形式,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催化剂”。要依据教育部发布的相关要求开足开好课程,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根据师资、生源、硬件设施、地方文化等实际情况,开发出体现自身特色和优势、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实效性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动态调整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校本课程的研发过程就是师生促成优质教育资源的创生、持续开发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青岛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校本课程正在从数量向内涵发展,但是在校本课程资源、种类等方面还有待提升。为此,应将目光瞄向校本课程建设体系化等更为高远的发展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不断完善校本课程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

从均衡到优质均衡,是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唯有不再把不同区域、类型、层次的教育看作孤立的单元,而将教育看作生态系统整体框架下的系统思考,审视教育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注重学校这一微观办学主体的内生发展策略,方能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教育理想。

(作者单位:青岛市教育科学院,本文为2019年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编号QDSKL190126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