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促進教育資源優質均衡發展 發佈時間:2020-05-20 | 來源: 青島日報


實現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 是《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勾勒的願景。均衡發展,聚焦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與基本教育機會的獲得,而優質均衡發展不僅關注教育起點和過程的公平,也突出強調教育結果的公平。現階段,青島市教育資源優質均衡發展的問題是優質教育供應不足,亟待建立學校持續發展的內生機制,中小學通過自我創生進一步優化生態,讓教育均衡的發展由“輸血”轉爲“造血”,力求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真正實現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根本轉變。

一、問題:教育均衡而不夠優質

近年來,青島市多次出臺新政推動教育資源優質均衡發展,將“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納入全市確定的14項改革實驗中,明確提出名校辦分校、委託管理、集團化辦學、高校或科研院所輻射中小學、學區制等辦學模式改革要求,在資金投入、學校建設、設施設備配置、幹部教師配置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取得了顯著成效,義務教育呈現均衡狀態。然而,仍存在發展水平較低、質量不高的現象。

一是城鄉教育資源未能實現有效配置。農村學校教師年齡老化,優秀教師資源緊缺。青島市農村學校50歲以上教師共 5902人,佔農村學校教師比例達到35.2%。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當學生居家在線學習成爲求知主渠道時,農村學校的師生卻囿於資源、師資、家庭等方面的差異,使得這塊教育短板更加凸顯。

二是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優質學校總量不多,優質學位供需矛盾依然存在。青島市鄉村學校辦學規模普遍過小。鄉村學校辦學規模12個班以下的學校共317 所,佔鄉村學校班級比例達到66.04 %;普遍班額過小,鄉村小學、初中班額40人以內的班級共2965個,佔鄉村學校比例達到53.98 %。

三是區市學校解決大班額問題和教師配備壓力較大。隨遷子女人口增量大,個別年度呈爆發式增加,導致部分區市的城區學校還存在大班額現象,面臨學校建設和教師配備的雙重壓力。據調查,2020年,全市小學在校人數將達到67.74萬人,按照每所小學24個班1080人的辦學規模以及生師比19:1計算,全市需要增加121所小學,新增教職工0.69萬人。全市初中在校人數將達到29.87萬人,按照每所初中24個班1200人的辦學規模以及生師比13.5:1計算,青島市需要增加48所初中學校,新增教職工約0.43萬人。

二、對策:完善師生內生髮展機制

優質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是從外源性均衡轉向內生均衡,其核心就是提高師生的自我發展能力。換言之,片面強調他助顯然是行不通的,唯有完善師生的內生髮展機制,進而形成一方優質教育的生態,才能真正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理想。在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進程中不難發現,提供資源不易,整合資源更難,創造性地配置和使用系統性的資源更具有挑戰性,而用系統性的資源解決師生髮展問題更是難上加難,箇中不乏複雜的變量和不確定性,都需要教師運用專業智慧以及學生迸發內驅力方能盡善盡美。爲此,需要圍繞完善師生內生髮展機制這一主線加以調整。

建立優質教育資源的網絡平臺並予以完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既定的教育節奏,開學時間一再延遲,在線學習臨危受命,擔負起特殊時期的歷史使命。建立優質教育資源的網絡平臺, 把網絡資源引進課堂教學,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學校共享,能夠更加有效地促進區域間和學校間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

囿於城鄉教育在資源、師資、家庭等方面的差異,在線學習容易呈現出城鄉差異,不斷將農村師生捲入學習的危機中。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疫情防控造成了對在線學習的更新認知與推動,而其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優勢,有如一把雙刃劍,也可以消弭城鄉差距,補齊農村中小學在線學習這塊教育短板。

首先,城鄉教育資源有效配置還有待完善。農村學校辦學規模普遍過小,教師年齡老化、年輕教師比例偏低,這使得農村學校教師在實施在線教學時更易出現本領恐慌、技術恐慌,因此亟待提升信息化領導力和信息素養。其次,目前青島市優質教學資源主要是通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實施共享,尚需在更大範圍內實施共享並增加後續服務,使得共享資源更加適用。再次,農村學生家庭教育亟待提高。一些農村學生自律性較弱、信息素養和數字化學習能力較低,難以獨立完成在線學習,需要家長監督輔導完成學習任務。

調整推進教育資源優質均衡發展的政策支持系統。從均衡到優質均衡是發展模式的切換,旨在改變教育發展的機理:從以資源配置爲中心,轉爲以質量提升爲中心,促進學校自我發展、多元發展。因此,靶向不同,支持政策的側重也當進行調整。

優質教育資源的直接來源是作爲專業人士的教師對於教育資源的系統性創造。教師對現有資源配置進行利用、加工,並融入專業智慧來創生優質資源。因此,優秀校長和教師交流機制是被普遍用於教育均衡發展的舉措。2008年以來,青島市相繼出臺《關於進一步推進城區教師支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育工作的實施意見》《關於推進區市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工作的指導意見》,交流形式已經發展爲定期交流、跨校競聘、團隊交流、學區一體化管理、學校聯盟、名校辦分校、集團化辦學、對口支教等。2017年,各區市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比例分別達32%、21.1%,骨幹教師比例達32.3%,這項工作仍在持續推進並完善。

相較於優秀教師交流帶動的只是一個學科、一個班級的變化,而優質均衡教育資源是教育要素間的優化組合,優秀校長交流更能引發化學反應和乘數效應,因此,加強優秀校長的輻射面成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關鍵環節。如果說,教師交流是一道微光,那麼優秀校長的交流會爲學校發展帶來更大的改觀。目前,青島市關於校長、教師交流的主要政策是,校長、教師在同一學校連續任職滿6年且符合交流條件,交流比例每年不低於符合交流條件人數的10%,骨幹教師比例不低於交流教師總數的20%。但具體實施過程中,交流人員、比例、考覈等細節尚需配套細則加以完善,以達到預期效果。

完善推進教育資源優質均衡發展的內部機制。將學校教育生活當作一個可讓師生帶着生命活力參與建設並享用的高品質文化生態系統來建設,更爲系統地持續促成優質教育資源的創生,這需要配套的內部機制。

區域教育和學校在系統變革方面,根據各自基礎、優勢和特色,通過深化內部改革、加強文化建設、創新體制機制、推動特色發展等,促進區域、城鄉、校際教育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實現自主創新、崢嶸並進、可持續協調發展。由此,應在對社會提供的基礎性資源實現標準化配置和使用的基礎之上,創造性地實現優質教育均衡發展。

課程作爲教育的外化和物化形式,是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催化劑”。要依據教育部發布的相關要求開足開好課程,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劃的同時,根據師資、生源、硬件設施、地方文化等實際情況,開發出體現自身特色和優勢、具有較強操作性和實效性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並動態調整課程體系和課程結構。校本課程的研發過程就是師生促成優質教育資源的創生、持續開發優質教育資源的過程。青島市義務教育階段的校本課程正在從數量向內涵發展,但是在校本課程資源、種類等方面還有待提升。爲此,應將目光瞄向校本課程建設體系化等更爲高遠的發展目標,以學生髮展爲本不斷完善校本課程方案,滿足不同學生的成長需求,適應未來教育的需要。

從均衡到優質均衡,是順應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唯有不再把不同區域、類型、層次的教育看作孤立的單元,而將教育看作生態系統整體框架下的系統思考,審視教育的發展理念和發展道路,注重學校這一微觀辦學主體的內生髮展策略,方能實現優質均衡發展的教育理想。

(作者單位:青島市教育科學院,本文爲2019年青島市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編號QDSKL190126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