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具师会使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去完成电影中所需要的特效场景。本来这个道具已经不能说特别逼真了,奔跑的画面干脆还用了抠像技术,就是但凡心里有点数,出来的效果也能比这个强。

5月16日那期的《巧手神探》,在三个类型的手作中,放送了影视物理特效这个手作类型。

作为电影特效的一种手段,物理特效是区别于CG特效的另外一种呈现视觉奇观的手段。

道具师会使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去完成电影中所需要的特效场景。

其中包含了特效化妆、特殊道具、微缩景观、机械仿生道具、大型灾难装置等等多个种类。

说的再直白点,其实咱们熟悉的《奥特曼》、《哥斯拉》等经典特摄影片,都可以被看做由影视物理特效来打造的作品。

如果我们把范围继续扩大,实际上包括布袋戏在内的场景动画,也都可以被算作物理特效影片。

上次写《倩女幽魂》的时候,提到过在电影工业进步的过程中,国内电影从特效与道具的结合,粗暴的发展成了纯CG抠像的风格。

其实真要严格说起来,上一次的观点还是有纰漏的。

因为除了滥用特效,实际上滥用道具的情况也同样存在。

在仙侠的“纯阳”CG风之外,国产影视剧还有一个叫做“玄幻”类型的题材,依旧保持着特效与道具相结合的手段。

其初衷也是力求向经典电影一样,呈现出最逼真的视觉效果。

有个实物在眼前,多多少少也方便了演员进行表演的发挥。

毕竟纯无实物表演的难度,还是相当严苛的。

特效道具和CG特效本质上的区别在于,特效是要把假的东西做得不假,而道具则需要让假的东西看起来更逼真。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像人话?

概括起来其实就是用电脑制作的CG特效,多数时候大家一眼就能看穿是假的。

它相对的最高境界,并不是让特效无限逼真,而是无限与真实的画面融合。

譬如漫威电影中的绿巨人或者树人格鲁特,你明知道他是假的,但是只要和场景的整体风格色调呈现出统一性,就可以视为合格的特效。

而道具特效的概念则完全不同,它的存在就是要完成CG特效无法完成的内容。

其最高境界是要借助道具的互动性,辅以CG的加持,实现完全能够以假乱真的场景互动。

比如热门剧集《权力的游戏》中,龙妈骑乘飞龙的场景,就是通过可动的坐骑模型加上CG特效共同实现的。

所以道具特效追求的极致,就是道具与真人演员的互动,无限趋近于真实的效果。

所以很多国产影视剧作品中,特效道具的需求量,丝毫不低于CG特效。

比如《巧手神探》节目中请到的王乃鹏老师,作为美国视觉效果协会唯一的华人会员。

至今已经参与了96部电影,以及20多部电视剧的拍摄。

比如《白鹿原》中的白狼,《长安十二时辰》中街头大战时的马,还有同时客串过《海上牧云记》和《陈情令》的大黑狗,都是出自他的手笔。

单纯论道具的制作技术,王乃鹏的作品绝对已经拥有十分高超的水准。

可对于国内的影视制作水平而言,他的作品被制作团队严重浪费了。

电影特效作为一项同时由想象力和创造力支撑的艺术,仅仅有优秀的道具,并不代表就能拍出优秀的特效镜头。

举个简单的例子,节目中同时将《海上牧云记》和《陈情令》中的大黑狗剪辑在了同一组画面中。

《海上牧云记》选择了添加暴风雪的CG特效对大黑狗进行模糊处理,同时在道具的眼睛里加入发光特效。

懂得扬长避短只选取固定姿态,仅仅用半张脸展示了大黑狗龇牙的动作,于是就令画面显得十分真实。

而反观《陈情令》,一个全脸大特写怼在脸上,还要求道具做一个抬头加流口水的动作。

加之下一个镜头,直接切换到肖战的特写表情,真人和道具无缝对比。

且不说肖战演技如何,您这不是等于自爆吗?生怕别人看不出道具的机械感觉?

这完全要归咎于拍摄团队的不专业,导演分镜选择不好,摄像老师也没有和灯光老师尝试给与大黑狗最生动的一面,甚至剪辑老师,都没有动动脑子去思考这个镜头到底是不是有问题。

如果创作者对自己的作品只有这种程度的要求,你怎么能指望自己可以拍出经典作品呢?

另一个层面,科技的提升,也在让行业的从业人员变得不专业。

为什么我们自媒体总是一而再的强调经典的香港电影更加出色?

我们难道不腻吗?我们难道不想在做公关文案的时候更加轻松吗?我们难道不盼着国产影视好起来吗?

王乃鹏老师在节目里说到,使用道具假马,一方面为了保护动物,也可以保证演员的安全。

初衷真的是挺好的,可是这不能成为演员偷懒的一种方式。

回想一下,专业敬职的演员为了一个精彩的镜头演出,会付出多少的努力。

尽管受伤有时会作为附属品出现,可这就是通往经典的唯一途径。

刘德华坠马,盆骨肌肉撕裂险些残废。

赵丽颖坠马,被摔得疼得说不出话来。

冯绍峰坠马,直接摔断了自己的腿骨。

林志玲坠马,被马儿踩断了六根肋骨。

……

怎么比?

比不了!

诸如此类的例子实在太多太多。

保护演员的安全,从拍摄的角度来讲,仅限于尽可能避免让演员亲自尝试过于危险的镜头。

可如今有些不敬业的演员,一边拍戏,通告中可能还会穿插各种活动。

剧组自然不敢让一些流量演员做过多尝试,只剩下一群“傻乎乎”还在好好拍片的老戏骨。

想想当年为了拍摄《水浒传》,直接把真老虎和演员同框,这样的紧张感觉,就是再真实的道具也不可能代替。

当然,其实在此基础上,即使演员不想付出太多。

从后期的角度讲,依旧有很多完善电影的方法。

比如在镜头的选择上,就可以规避很多穿帮镜头。

哪怕《巧手神探》这样的综艺节目,都知道怎样去掩饰手作制品的缺点。

可如今圈里有经验有想法的摄像大师,真的越来越少,或者他们根本不需要做到完美。

比如《长安十二时辰》里的马车打斗,用80分的道具+50分的特效+撑死50分的摄影和剪辑。

这样的组合,谁敢说自己可以拍出平均分70以上的镜头?

实际上哪怕您拍几段真马的镜头,再用假马拉着演员跑两圈。

然后拍摄几个实景的马车打斗,剩下的全部选择近景填充。

用真实去掩盖虚假,多简单的处理方法。

不说香港电影,单单是好莱坞都用了几十年的土办法,就是不去尝试。

偏偏要用远景大镜头去疯狂暴露自己的弱点,难道出品方拖欠老师们的工资了吗,非要这样互相伤害?

然后就是《白鹿原》里面白狼叼走婴儿的桥段。

都假到这种地步了,还非要拿出来说道说道,不觉得难为情吗?

对于全国90%以上的观众,小荐不客气的讲,谁能在几个镜头里分辨出狼和狼狗的区别?

您就是但凡找几条退役的警犬化化妆,也比这个效果好啊。

本来这个道具已经不能说特别逼真了,奔跑的画面干脆还用了抠像技术,就是但凡心里有点数,出来的效果也能比这个强。

或者要真是有技术,就学学《囧妈》里面的熊,把特效做的真实一点,咱们也就别用道具凑数了。

所以再重新看看上面几个实例,其实就《海上牧云记》还算是完成的比较走心。

电影拍摄说实话,对于有追求的导演而言,本来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并自我否定的过程。

他们不会把自己的禁锢在已有的水平线上。

不能说好莱坞做到60分,国内同行平均40分,那我做50分就算圆满完成任务,艺术不是这样简单粗暴的比较。

如何让特效道具显得更加出彩,实际上除了对道具师有要求,剩下所有的环节也都不能掉链子。

特效道具提供了一种解决方式,但是它不能被拿来无限制的使用。

在长期低要求的创作环境下,工业的进步带来的却是行业水准的退步。

当从业者选择把所有希望寄托于特效的时候,特效本身就从灵药变成了毒药,扼杀创作氛围的毒药。

所以小荐才有了标题的感慨,道具特效的技术水平,已经来到一个十分喜人的水平。

但是结合到影视作品的呈现效果,反倒一年不如一年。

甚至很多作品的存在,对于道具本身的水准就是一种亵渎。

做不到真真假假的完美结合,老老实实用CG去做感觉其实也是一种手段。

毕竟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特效的幻想基础都偏向于天马行空的想象,而不是锱铢必较的细节。

回想当年《风云》的电视剧,就是全部用最简单的电脑动画,观众依旧可以看得津津有味。

火麒麟他需要特效道具吗?

不需要啊!

开动脑筋,总有无数种办法让作品更加优秀。

可偷懒,只会让路越走越窄。

拍电影,不是这么简单的!

这里是聊电影不简单的电影乱荐,喜欢内容记得关注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