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疫情之下,中國應如何加強與世界的經濟合作。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周漢民接受《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迅速復工復產,爲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注入穩定性。

原標題:當前世界經濟大變局!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漢民:中國有這些機會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 周程程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延期的2020年全國兩會,於5月21日正式拉開大幕。

疫情衝擊之下,世界經濟與國際貿易面臨何種挑戰等諸多問題,備受熱議。

衆多國家生產“停擺”,中國對外貿易排除萬難,艱難前行。中國產品特別是抗疫物資正源源不斷運往世界各地,爲多國提供抗疫醫療物資,爲衆多國家民衆提供生活保障物資。從3月1日到5月5日,單是中國向美國提供的口罩就已經超過66億隻。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周漢民接受《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迅速復工復產,爲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注入穩定性。中國已然是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周漢民認爲,對於未來的全球貿易,我們現在就應該籌謀在大變局下的因應之道。全球一些國家和地區在疫情平穩之後,實際上也面臨着新基建問題。中國要抓住全球經濟轉型和復甦的機會,提供他國所需物資和人才等。

特別是在中國疫情防控已進入常態化的情況下,預判今年下半年中國對世界貿易的貢獻將會加大。

中國要高度重視研究產業鏈發展新趨勢,根據疫情帶來的生產、流通、消費模式變化,打造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鏈上下游。

周漢民

自1986年擔任上海世貿組織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以來,周漢民歷經中國從“復關”到“入世”期間15年談判的建言獻策整個階段。

在出任浦東新區首屆人民政府副區長後不久,他作爲中國駐國際展覽局代表、上海世博局副局長、上海世博會執行委員會副主任,還全程參與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申辦、籌備和舉辦的全過程。

社會距離不能演化爲對全球化的顛覆

正是由於一路見證了全球化所帶來的經濟發展美麗圖景,也讓周漢民格外關注疫情下逆全球化思潮的暗流泛起。

NBD:您如何看待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的影響?

周漢民: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所謂巨大,是因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無論哪一種經濟制度的國家和地區都難以倖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進行了史上最大幅度的下調,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萎縮3%,而今年1月份這項預測值還是3.3%,即下調了6.3個百分點。

作爲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美國,3月美股連續曾出現4次熔斷,經濟一路下滑,失業人口已超過3000萬。

世界經濟總量佔第二位的中國,受疫情影響,今年一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這也是多年來難以見到的季度性萎縮。

由此可見,世界經濟受到的巨大影響難以估量。

所謂深遠,是由於疫情的發展趨勢難以預判。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已經告誡,新冠病毒可能長期與人類共存。

至於疫情如何在全球範圍穩住,當下還難以斷言,疫情存在一波接着一波展開的可能,可能會週期性出現。

從疫情對世界經濟發展影響而論,最要緊的是時間軸,時間軸拉得越長,影響就越深遠。

NBD:疫情之下,目前出現了一些類似“全球化終結”的觀點,您如何看待疫情對全球化的影響?

周漢民:全球化能有效整合世界各地的資金流、技術流、產品流、產業流、人員流,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符合世界各國人民的利益。

當疫情趨於嚴重之時,全球各地往往會出現一種全局性恐慌——人們爭先恐後採取措施,而這些措施中很多都涉及自保,由此也產生隔閡、隔膜和隔離。

人們現在常用的一個詞叫“社會距離”,我認爲社會距離不能演化爲對全球化基本潮流和趨勢的顛覆。

在全球疫情蔓延的當下,碰到“逆流”,是可以想見的。

但是,全球通過商品和要素跨國界自由流動達成的經濟繁榮,通過貿易投資自由化來促進區域之間經濟交流的順暢便利和發展,仍然是潮流和趨勢。

這次疫情期間,各國所形成的國際合作態勢就是對全球化的堅守。

全球化所帶來的成果是巨大的,世界經濟在“二戰”後的飛速發展得益於此。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也是追隨全球化、融入全球化的歷史。

儘管當下一些事件表現出孤立主義與“逆全球化”傾向,但世界仍持續變得更加相互依賴。

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需要全人類的集體智慧和協作,這也凸顯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

應高度警惕“去中國化”雜音

NBD:中國該如何應對疫情對全球化的挑戰?

周漢民:我剛纔說過,世界經濟發展仍然是以全球化爲主流,全球化進程是受效率和技術驅動的,是客觀力量作用的結果。

中國應當順勢而爲,勇於擔當,推動構建更加開放、包容的新型國際治理體系,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讓世界看到中國推動解決問題的勇氣、誠意與決心,爲貿易自由化、經濟全球化注入正能量。在這次世界衛生大會上,習近平主席的講話,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兼濟天下的胸懷。

當然,必須承認,全球化的理念、做法、舉措和原則也不能一成不變。我們必須因勢利導,也需要進行必要的調整。

因此,一方面要有堅守全球化、維護全球化的堅定信念,因爲中國以及整個世界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但另一方面也要有應對“逆全球化”乃至“終結全球化”之說的思想準備。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當下我們在討論問題的時候,要小心有些國家不是在討論終結全球化,而是在討論“去中國化”,這是必須高度關注與警惕的,要團結全世界力量予以堅決反對。 

NBD:對於當前國際環境對中國帶來的挑戰,您有怎樣的建議?

周漢民: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改革開放42年的發展歷程,都說明了我們在挑戰中成長,在挑戰中進步。

中國復關與入世談判的15年間,儘管也遭遇亞洲金融危機等外部環境的困難,但依舊通過堅守完成了入世的壯舉。

因此,在應對當前疫情下國際環境對中國的挑戰時,在經濟上要用最大的努力、更大的開放來倒逼更深入的改革。

我們要“咬定青山不放鬆”,“青山”就是改革開放,要主動出擊。

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在疫情期間發揮了更爲積極的作用,衆人拾柴火焰高,“一帶一路”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合作的理念,更是一個追求人類共同發展的暢想。

因此,在疫情下,應當促使大家更好地團結起來,而不是各自採取極端自保、關住家門的方式。

此外,面對挑戰,還需認真應對有些國家所提出的“去中國化”謬論、對中國進行妖魔化的做法,必須對此各個擊破,且要予以有理、有力的回擊。

應對挑戰別無他途,發展好自己,做好自己的事, 是當下最要緊的。

疫情對產業鏈發展提出新要求

NBD: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處於極爲關鍵的位置。全球疫情之下,中國應如何加強與世界的經濟合作? 

周漢民:中國沒有一天不在世界的汪洋大海中學習游泳、學會游泳、遊好泳。

2010年是一個重要的年頭,中國登上了世界第一製造大國的位置。今天,全世界不可想象有一個國家說沒有中國商品和服務,也不能想象世界與中國產業鏈、供應鏈如果斷裂會造成怎樣的惡果。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後,1月24日至2月24日,中國進口口罩數量爲16.3億隻。而根據中國海關統計,從3月1日到5月5日,單是中國向美國提供的口罩就已經超過66億隻。

中國已然是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的出口也早已不是小打小鬧,而是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需要注意的是,我國維護國際產業鏈供應鏈中的穩定位置也面臨一系列問題,主要包括處於國際產業鏈中低端且黏性不足、國際定價權等市場競爭力不足、疫情導致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進一步收縮等。

爲此我建議,要高度重視研究產業鏈發展新趨勢,根據疫情帶來的生產、流通、消費模式變化,打造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鏈上下游;充分用好自貿區和進博會等對外開放平臺,推動這些平臺的相互聯動。

同時,利用電商和數字經濟優勢促進國際往來,如開展類似“線上廣交會”等大型經貿活動及精準的點對點小型活動,藉助互聯網實現產業鏈的延伸。

鑑於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本地化、區域化,鏈條縮短的趨勢會進一步加快,要加強區域經濟合作。

在加強與世界經濟合作方面,我認爲有“三個不能”:

一是不能斷。中國迅速復工復產,爲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注入穩定性。

二是不能亂,面對當前針對中國這樣、那樣的議論,有觀點認爲中國應該關起門來做好自己的事,我認爲這種觀點絕不可行。我們一定要堅守改革開放這一非常重要的方向。

三是不能退。中國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在世界有所擠出效應的當下,外貿出口有許多困難。但世界市場是中國人一寸一寸爭取而得來的,因此對於爭取得來的供應鏈和產業鏈中重要的地位,中國是不能退的。

總體而言,不斷不亂不退,要有面對國際供應鏈和產業鏈發生變化的思想定力。

同時,要因勢利導,探索新路。比如今年一季度東盟成爲我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我們要抓住機會,更好發展與東盟全面合作伙伴關係。

NBD:疫情平穩後我們該如何重振國際貿易?全球貿易的未來圖景將會是怎樣?

周漢民:我們是在一個戰場打兩大戰役。第一個戰役是衆志成城抗疫情,第二個戰役是千方百計促發展,這都需要有國際貿易的支持。

國際貿易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具有絕對的重要性。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前,整個世界經濟發展中,世界貿易增長率是世界經濟增長率的兩倍以上。

然而,在過去的十年,全球貿易增速低於經濟增速,這說明國際貿易需要復甦,需要回暖,不僅僅是因應此次疫情發展之需要。

在這樣的前提下,當疫情平穩之際,中國應更加主動出擊。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其實很大程度上也體現爲對國際貿易的貢獻。

受疫情影響,中國一季度經濟明顯下挫,但在政策的支持下,在所有市場主體的努力下,目前正一步步企穩。中國的醫療物資正源源不斷運往全世界,就體現了中國國際貿易的力量。

中國還需要依仗世界,世界同樣需要依仗中國。對於未來的全球貿易,我們現在就應該籌謀在大變局下的因應之道。例如,全球一些國家和地區在疫情平穩之後,實際上也面臨着新基建問題。

新基建不僅中國需要,他國也需要,中國要抓住全球經濟轉型和復甦的機會,提供他國所需物資和人才等,中國也應提高這樣的實力。

因此,我相信,中國對世界貿易的貢獻,在今年下半年會全力以赴,做得更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