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航拍中國》第一季時,潘揚攝製組在烏蘇里江衝鋒舟上起飛

  本報訊氣勢磅礴的黃山奇觀“瀑布雲”、雪白成片的碭山花海、顆粒歸倉時候的皖北麥收、隱於中科大校園內的第一個國家實驗室……5月22日晚中央電視臺播出的《航拍中國》第三季安徽篇,透過航拍鏡頭向全世界展示了“安徽之美”以及合肥的科技創新,在觀衆們直呼“太美”、“看不夠”的同時,不少網友也稱其爲“皖版地理教科書”。

  但少有人知道,這一幀幀難得的空中鏡頭全出自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老師潘揚及其團隊之手。從空中看安徽是怎樣一種體驗?拍攝過程中遇到哪些難題?帶着這些好奇,記者昨日採訪了這位安徽篇無人機拍攝的總負責人。

  從皖北到皖南,拍了整整一年

  紀錄片是一種人文情懷的表達。

  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觸電”紀錄片起,潘揚已經與鏡頭打了30多年交道。在5月22日晚央視播出的《航拍中國》第三季——《一同飛越》安徽篇中,隨着他的空中鏡頭,觀衆全景式俯瞰了黃山奇觀、碭山花海、皖北麥收、人造小太陽等一個個熟悉又新鮮的美麗安徽。

  “其實我很早就和央視有合作,在《人與自然》、《神州風采》等節目中都有鏡頭呈現,在《航拍中國》第一季、第二季中我和攝製團隊也曾前往黑龍江、上海拍攝,但這次比較特別,需要完整地去呈現安徽的風貌。”談及與央視的結緣,有着豐富攝影經驗和教學經驗的潘揚用“機緣巧合”來形容。

  據瞭解,執教至今,他所在的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實驗教學中心,也是國內最早一批開始無人機航拍實驗教學的單位。

  人文歷史的厚積薄發、自然美景與科技創新的相互交融,在他們的鏡頭之下一一呈現。50分鐘的紀錄片宛如一本“安徽版地理教科書”,但一幀幀美麗畫面背後,則是他和整個團隊一整年的辛苦拍攝。

  “從皖北到皖南,我們用了一年的時間。”潘揚介紹,這次安徽的拍攝一共有5個無人機攝製組、1個直升機攝製組,加起來有40多位拍攝者。“根據規劃路線,我們不同組分別在安徽不同的地方拍攝,但也有拍攝難度較高的地方需要通力合作,比如,在黃山就動用了直升機和無人機共同拍攝。”

  爲拍黃山奇觀“瀑布雲”6次進山

  “安徽之美”,重頭戲在黃山。

  紀錄片中,一瀉千里的黃山奇觀“瀑布雲”引發了觀衆的瘋狂點贊。然而,對潘揚和拍攝團隊來說,這部分鏡頭確實“來之不易”。

  “常去黃山的人都知道,‘瀑布雲’難得一見,爲了在紀錄片中呈現這一個鏡頭,我們整個攝製組先後6次進山,每次都蹲守一個禮拜以上,最長一次呆了半個月。”潘揚介紹,因爲瀑布雲是一股氣勢宏大的快速雲流,迅猛磅礴、澎湃洶湧,想要抓住這個合適時機去完美呈現難度可不小。

  “毫無疑問,黃山是攝製組花精力最多、最難拍的地方。”在他看來,黃山的風光是一個簡單規則下的無窮盡組合,很多景色是可遇不可求的,要花大量的時間來等待。“人要欣賞風景一定要付出努力,而攝影的樂趣恰好就在這裏。”

  對於黃山,潘揚的情感複雜。用他的話說,黃山是自己拍攝夢想起航的地方。

  “可以說,如果沒有黃山,我不一定能在拍攝這一行幹得這麼久、研究得這麼深入。”從1989年受邀拍攝第一屆黃山旅遊節形象片到1990年拍攝黃山申報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資料片,再到拍攝紀錄片《感受黃山呼吸》,他前前後後的上山次數已經“數不清”,最誇張的一次,是他用了一整年時間蹲守在黃山拍片。“我還在山上過了好多次春節,那感覺很奇妙,也很有意義。”家人對他不僅支持還有行動,好幾次春節,家人也陪伴他在黃山上欣賞美景。

  “安徽是一個濃縮的中國”

  除了黃山,潘揚鏡頭下的“安徽之美”還有多個層次。

  “和中國的任何一個省份相比這裏都是特別的,因爲,安徽就是一個濃縮的中國。”雖然是江蘇人,但這些年在安徽工作、生活讓潘揚越來越愛這片土地。在他眼中,皖北臨近河南、山東,文化相近;中部又蘊含着兩淮流域的中原文化;皖南則近似江浙……“所以說,在這次的拍攝中,我們也儘量去還原、展現這種特殊性。”

  從皖南開始,他的鏡頭之下既有皖南山水的寫意,也有徽商窮則思變、勇於追夢的“徽駱駝”精神;在皖北,有秋收時一片金黃的“皖北麥收”景象,也有成片雪白的碭山花海。

  而作爲省會城市,合肥在整個拍攝中也佔據了重要部分。“合肥是科教之城,這裏,有第一個國家實驗室——中科大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也有科學島上的人造小太陽,所以在拍攝內容的選擇上,我們更多將注意力放在了合肥的科技實力和創新優勢上。”

  還沒有形成“拳頭產品”

  近年來,各地都在打造“文化精品”,無疑,通過《航拍中國》這個平臺所展示的安徽人文歷史、城市面貌、景色都是一個很好的佐證,在文化精品的打造上、輸出上,潘揚也有一些自己的建議。

  “我看過很多國外的紀錄片,自己也幹這行很多年,最大的感覺就是國內的‘文化精品’沒有形成拳頭產品,能拿出去的東西少。”在他看來,雖然前幾年《舌尖上的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航拍中國》這些紀錄片形成了一股文化熱潮,但真正契合普通大衆、走出世界的精品還是比較少。“所以,更需要長期積累、沉澱去做一些內容,能真正走向世界的‘文化精品’。”

  經過了一年的空中拍攝,下一步,潘揚也有自己的拍攝規劃。

  “接下來,我想去深度拍攝安徽的名山,包括黃山、九華山、天柱山、天堂寨等,去深度展示安徽的魅力,因爲我相信好的作品只有先打動自己纔可能去打動世界。”

  【馬上就訪】

  記者:這一季安徽篇的拍攝總共花了多長時間?

  潘揚:這次的拍攝我們花了有一年時間,一共有5個無人機攝製組、另外加一個直升機拍攝組,整個安徽省參加拍攝的有40個人。所以,觀衆們看到的50分鐘,實際上是我們這些人從皖北到皖南,跑遍安徽的成果濃縮。

  記者:被網友稱爲“安徽地理教科書”的這集,您怎麼去呈現安徽的人文歷史、城市發展背後的故事?

  潘揚:紀錄片是一種人文情懷的表達,它不僅看山河風光,更看重景色背後的人文故事。這集當中,我們也呈現了徽商窮則思變、勇於追夢的“徽駱駝”精神,但畫面實際上是“寫意”的東西比較多,所以更多是“蜻蜓點水”地提及一下,並沒有鋪展開。

  記者:從空中看安徽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潘揚:無人機拍攝解放了我們的視角,過去都是站在地面上看一個地方的景色、人文,空中拍攝等於是“插上鳥兒的翅膀”來看我們所生活的地方,一種從平面到立體的轉變,這感覺很不一樣。

  (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劉梅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