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冷兵器時代,中國軍隊使用的制式弓大部分都是筋角合制的反曲弓。這種弓的製造方法在東周時期便已經大致定型,但在具體的細節上,不同朝代所用的材料和方法會有一定的出入。
例如,先秦時代的《考工記》中說,最適合製作弓胎的材料是柘木,而最差的材料是竹子。而明代《天工開物》中卻說,弓胎要用竹子製作,只有東北地區因爲不產竹子,當地的人才用柔韌的木材代替竹子製作弓胎。
▲弓胎和弓弭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天工開物》所記載明代的制弓流程。書中說,弓胎爲一整根竹材製成,長二尺,中間內收。弓胎選材時,最好使用秋冬時期砍伐的竹子。如果使用春夏時期砍伐的竹子,制好後就容易被蟲蛀。
弓胎削好後,要在兩端榫接弓弰,弓弰爲桑木製成,上面刻有掛弦的槽。弓胎裝上弓弰後,就可以開始粘角和鋪筋了。傳統複合弓的弓身由弓胎、角片、筋組合而成,三者之間以膠粘合,牛角片粘在弓胎面對射手的一面,筋則粘在另一面。膠以大黃魚的魚鰾熬製而成,產地多在安徽寧國。北邊的少數民族地區則使用其他海魚的鰾熬膠,性能和黃魚膠相仿。
▲魚鰾和膠
由於牛角的長度有限,角片無法像弓胎一樣使用整根材料製造,必須使用兩片牛角連接而成,角片的連接處要使用筋膠來進行加固。需要注意的是,弓弰面對射手的一面也要削平,因爲牛角片的一部分是粘在弰上的。弓臂上用來手握的部位(即兩片牛角的接合處)要包裹樺樹皮,稱爲“暖靶”。樺樹皮厚實綿軟,有助於提高射手的手感。
▲弦墊
制弓使用的角片一般用水牛角製作,不過廣東地區的弓也會使用黃牛角。北方少數民族地區沒有足夠長的牛角,也會採用羊角製作角片。但由於羊角較短,需要四片才能連接成一件弓使用的角片。
制弓用的筋爲牛背上的方筋,即現代人燒烤時喫的“牛板筋”,方筋單條重三十兩左右。制弓時,要先將其曬乾,然後再泡水,最後用木槌砸成細絲(或手撕成細絲)。
工匠在弓胎上粘好一層筋絲後,會把弓坯掛在房樑上,然後在地面生火,對弓坯進行烘烤。烘烤的時間在半月到兩個月之間,等到完全乾透,就可以再粘一層筋。
筋粘完(同時烘乾完畢)之後,還要對弓的表面進行打磨,然後再塗上漆,等到漆乾透,弓便製作好了。在制弓的過程中,烘乾是最關鍵的程序,如果沒有乾透便進行下一步操作,制好的弓便會脫膠。弓弰上要安裝厚牛皮或軟木製作的弦墊。弦墊的意義在於抵消弓弦回彈時的彈力,避免回彈對弓弦造成損傷。
▲弓弭上的弦槽
明代的弓弦用柘蠶絲製作,以20多根絲線爲骨,然後用絲線一圈圈的纏緊,弓弦總長二尺一寸多一點。整條弦有兩處留空不纏的地方,將弦平均分爲三節,這樣弦在拆下來的時候就可以摺疊收起。
在早期的時候,北方的少數民族缺乏足夠的蠶絲,只能使用牛筋做弦,由於牛筋弦在下雨天不能使用,所以後來他們也逐漸用絲絃了。絲絃對天氣的適應性較好,如果做防潮處理的話,可以在表面塗抹黃蠟,不塗也不要緊。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滾滾,任何媒體或者公衆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