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齊"心"魯"力|山東農業大學一科研成果登上《科學》雜誌封面

22日最新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孔令讓團隊在小麥赤黴病研究領域的重大成果:首次從小麥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中克隆了小麥抗赤黴病基因Fhb7,並揭示了其抗病遺傳及分子機制。

目前,Fhb7基因已經申請國際專利,攜帶該基因的材料已被多家單位用於小麥育種,並表現出穩定的赤黴病抗性。這一發現爲解決小麥赤黴病世界性難題找到了“金鑰匙”。

據介紹,小麥赤黴病是世界範圍內極具毀滅性且防治困難的真菌病害。受制於理論認知和技術水平,半個多世紀以來,關於赤黴病的研究全球鮮有突破性進展,特別是小麥種質資源中可用的主效抗赤黴病基因非常稀少。

研究團隊負責人、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孔令讓說,經過長期探索,團隊不僅將Fhb7基因成功轉移至小麥品種,明確了其在小麥抗病育種中的穩定抗性和應用價值,還發現Fhb7基因對很多鐮刀菌屬病原菌具有廣譜抗性,攜帶該基因的小麥品系在抗赤黴病的同時,對小麥另一重大病害莖基腐病也表現出了明顯抗性。

孔令讓團隊這一成果是我國科學家在小麥赤黴病研究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也是我國小麥研究領域首篇《科學》主刊文章。該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七大農作物育種”重點專項等項目聯合資助。

目前,攜帶Fhb7基因的多個小麥新品系已經進入國家、安徽省、山東省預備試驗和區域試驗,同時被納入我國小麥良種聯合攻關計劃,爲從源頭上解決小麥赤黴病問題提供瞭解決方案。(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