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父母有这样的疑虑:“从孩子懂事时,我们就注意开发他的求知欲,他问的每个问题都尽量回答,可他还是不爱学习。父母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并要充分利用孩子的提问传授知识,使孩子养成爱学习、勤思考的习惯。

上至风雨雷电、卫星飞船,下至江河湖海、地上万物,孩子他们好奇心重,什么都想知道,于是“是什么”“为什么”等许多问题经常从孩子的口中问出。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的问题幼稚、稀奇古怪或者是匪夷所思,不予回答,或者是带着不耐烦的情绪草率回答,那就是在无形中用不负责任的态度压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为严重的是抹杀了孩子最可贵的求知精神。


有一天,鹏鹏和爸爸一起去买东西,爸爸拿出钱包的时候,他好奇地问:“爸爸,钱是怎么来的?”爸爸觉得一句话两句话说不清楚就说:“等爸爸有空时讲给你。”此后,鹏鹏的爸爸一直在琢磨该怎么给儿子一个合适的回答。几天以后,他想把“钱是怎么来的”讲给儿子,可鹏鹏正着迷于新买的电子挖掘机,怎么也不肯听爸爸讲有关钱的来历了。


孩子提出的问题时,看似随意而为,但是也是针对具体情境中的某件事情表现出的不解。而且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再提起时孩子已经对这个问题失去兴趣了。父母如果遇到自己也不懂的问题,可以和孩子一起通过看书或通过网络查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会弄懂自己的问题,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也能得到锻炼。提问是孩子获取知识的方法,孩子所问的内容必定有不合大人思维逻辑的地方。如果进行认真分析不难发现,人类的知识进步、文明的发展不外乎是在对一些可笑问题的解决中向前迈进的,所以无论孩子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都应该及时地、用亲切的语气予以回答。


如果大人嘲笑他、指责他,那他就会因害羞、恐惧而不再提问了。父母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并要充分利用孩子的提问传授知识,使孩子养成爱学习、勤思考的习惯。有些父母有这样的疑虑:“从孩子懂事时,我们就注意开发他的求知欲,他问的每个问题都尽量回答,可他还是不爱学习。这是怎么回事?”其实,父母不必为这个问题担忧,孩子一时不爱学习,不代表他总会这样,人的心智改变有一个从渐悟到顿悟的过程,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父母不可以失去耐心。

事实上,许多孩子不喜欢学校安排的学习内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愿意学习”,但是并不代表孩子真的不爱学习,他们渴望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学习,渴望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只有尊重孩子的意愿安排学习内容,他们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全神贯注,以较高的热情投入其中。随着孩子的长大和教育的改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喜欢学习的内容,父母要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引导、辅导孩子,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准确的回答。


有个英国男孩达尔文6岁时,妈妈苏珊娜带着他去花园里散步,遇到了栽树活动,达尔文好奇地问:“妈妈,他们为什么要给树苗培土?”妈妈回答说:“是为了让树苗像你一样苗壮成长,因为泥土给万物的生长提供养料。”达尔文眨了眨眼睛继续问:“妈妈,那泥土里为什么不长出小猫和小狗呢?”妈妈笑着解释说:“小猫和小狗是猫妈妈和狗妈妈生的,不是泥土里长出来的。”听妈妈这么说,达尔文的好奇心还没有得到满足,他又问:“那人最早的妈妈是谁呢?”妈妈说:“书里说最早的妈妈是夏娃,夏娃是上帝造的。”说到这里,达尔文还想寻根问底:“上帝是谁造的呢?”妈妈非常耐心地说:“亲爱的儿子,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对很多人来说都还是一个未知的谜。妈妈希望你长大之后自己去找寻答案。”达尔文写出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为悬而未决的物种起源问题给出了答案,他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生物学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