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我們正在飽嘗不說真話的惡果
《雍正王朝》後半部分一開篇,寫雍正剛剛登基,就下了要求各省官員2年內填補完虧欠國庫銀子的旨意。新任山西巡撫的諾敏猜到了皇帝的心思,耍起了手腕,謊報在半年內就還完了山西十幾年拖欠國庫的300萬兩銀子。雍正大喜,通令全國,褒獎諾敏爲“天下第一巡撫”。
按劇中的說法,是個人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李衛就說“這事透着邪性”,保舉諾敏的隆科多更說“就是把你們殺了,也還不上”。
可爲什麼“自詡精明”的雍正會上這個大當?
一言以蔽之,太着急了,太急於成功了,太急於出成績了。
雍正繼位,接手的是個爛攤子,“天下積弊如山,吏治腐敗,無官不貪,結黨成風,朋比爲奸”,爲了顯示勵精圖治的決心,顯示新朝氣象,也是爲了做出政績,爲自己登基繼位正名,雍正纔有了好大喜功的舉措。就像怡親王胤祥說的那樣:“有了皇上不看實情,想要在兩年內處理完國庫虧空的想法,纔有了諾敏在半年內還完的彌天大謊。”問題看似出在下面,根子卻在上面。“逢君之惡”,“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縣騙府,府騙省,省裏就騙皇上”。
可見,不是下面不愛說、不想說真話、實話,而是不敢說、不能說。因爲這個真話、實話聽起來不那麼順耳,不那麼好聽,上面不愛聽。說了真話、實話,不僅不一定能有好處,反而有可能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就連胤祥以親王之尊、兄弟之親,在雍正面前都不敢太過實話實說,遑論其他人了。胤祥就說:“如果這話我今天都不講,以後就更沒人敢講了。”
如果因爲沒聽到真話,從而上當受騙做了錯事,該怎麼辦?
兩條道。一個是顧全自己的臉面,文過飾非,繼續錯下去,用十個、百個假話、瞎話來爲先前的錯做掩護、開脫;一個是大膽承認,公開認錯,努力糾正。
雍正是按第二種方式做的。他派圖裏琛去山西調查時說了三個字“說實話”;在得知自己被諾敏欺騙,滿朝文武大臣又力保諾敏的情形下,承認自己是在“自欺欺人、文過飾非”, 向天下人認錯,“和列祖列宗的江山社稷相比,同九州萬方的天下蒼生相比,朝廷的臉面算什麼,朕的臉面算什麼”。
一個高高在上、大權在手的封建帝王能有這樣的氣度和胸襟,倒叫人有“不知今夕何夕”之感也!
公衆號:夜讀社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