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BBC消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此次新冠病毒所造成的世界经济衰退将波及全球170个国家,其严重程度将有可能超过19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Great Depression)。作为全球化“中心-外缘”体系下的外缘(periphery)国家,不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出口占GDP比重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在此次危机中显得尤为脆弱。随着不少世界工厂的关闭,上游原材料制品(比如油、铜、锌等)的需求减少,出口品的价格也随之降低,这将冲击相关国家的国际贸易收入。除此之外,不少农产品的价格也将因为生物原料(biofuels)需求量的减少而遭受波动,全球范围内的抢购现象将有可能出现。对农产品进口较为依赖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因粮食短缺而长期遭受人口营养不良问题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将在世界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中显得最为脆弱。

发展中国家是如何被整合进全球经济体系之中的?自上世纪初期以来,这些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参与程度和方式有着怎样的变化和发展?今天的推送来自印度经济学家迪帕克·纳亚尔,他描绘了亚非拉国家的国际贸易发展变化的大致轮廓。在论述中,纳亚尔对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进行了区分,同时强调了亚、非、拉三个区域之间的显著差异。总体来讲,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在1950-1970年出现了下降,但是到了1980年又有所恢复,并在此后不断积攒势能。也许,宏观经济史中的发展趋势能够为穿透当下这突如其来的一切提供一丝曙光。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参与

文/ 【印】迪帕克·纳亚尔

译/ 周媛 桂姗

节选自/ 《追赶:世界经济中的发展中国家》

先增后减:发展中国家的比重变化

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段时期内,正是贸易将发展中国家困在一种特定的国际劳动分工当中,没有办法进行工业化或者实现经济增长。确实,在大专项化和大分歧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联系。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在后殖民主义时代的早期,也就是自1950年左右开始,大部分的贫穷国家采取的发展战略都和此前的几百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们有意识地去限制开放的程度以及在世界经济中的融合度,因为在过去的殖民主义年代,开放经济就意味着去工业化和欠发展。工业化被视作追赶过程中的必经过程,又必须从生产制造业的进口替代开始。这种战略也体现出当时的一种发展共识,并对贸易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自1980年开始,接下来30年中的工业化过程使得对于贸易的思考和具体政策的制定都发生了变化。市场的扩展和全球化逐渐积蓄的势能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过程,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开放程度显著上升。一切都是从贸易开始的,投资和金融紧随其后。

表5.1显示了在1950—2010年,以每五年为时间间隔,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和进口总额与世界贸易额进行对比的相关数据。数据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总额从1950年的210亿美元增长到了1980年的6000亿美元,再到2010年的6.4万亿美元,进口总额也呈现出了大致类似的增长。但是,这些数值都是在现有市场汇率和当前价格之下估测的,因此增长有所夸张。所以,有必要只把这些数值当作世界贸易的一个部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在1950年时是34%,1980年时是30%,2010年时是42%;它们在世界进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按年份来算分别为30%、24%和39%,1970年时,它们在出口和进口总量中所占的比重都要低于20%。

图5.1依照时间序列的数据,更清晰地展示了在过去60年里它们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发生变化的这种趋势。它表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出口和进口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从20世纪50年代早期占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一直持续下跌,到70年代早期只占到了五分之一。这有一部分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制定了一些减少开放性的贸易政策,但更多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年代,先发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快速扩张。在1973—1979年占比出现了增长,这刚好和油价的上涨重合,并且更多的是在出口而非进口方面体现出来。接下来就是在80年代前五年里,排除物价因素后的石油实际价格下跌。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它们在世界出口和进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几乎同时以同样的幅度增长,并且在这之后攀升更为迅速,如此一来,到2010年时,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已达到五分之二。并且,从90年代末开始,它们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一直都比在进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要高。在增长的比重中,一大部分反映出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日益增长的重要性和越来越高的参与程度,另一部分则可能是因为全球价值链的升高而导致的生产国际化,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商品进口和出口总值都有所增长。当然,这种现象也使得作为分母的国际出口总额实现增长。即便如此,由跨国公司操控的组装业务和价值链也许确实使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注意的是,在1970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只比其GDP在世界GDP总量中所占的比重高出两个百分点,但是到2010年时,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已经比在世界GDP总量中所占的比重高出十个百分点。

1970年代:亚、非、拉贸易拐点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意识到,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展在发展中国家世界的不同地区是有着不均匀的分配的。表5.2展示出了在1950—2010年这段时间的某些特定年份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在出口和进口方面的表现。数据所显示出来的情况令人吃惊。在现行市价和市场汇率基础上,亚洲的出口额有了巨幅提升,从1950年的90亿美元增长到了1980年的3640亿美元,在2010年又一举跃升到了5.01万亿美元。当然,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出口和进口总额的绝对值也有所增长,但相比之下增幅不大。非洲在世界出口和进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跌,从1950年占总量的7%多一点,一直降到2010年的3.3%,大部分下降的份额都是在1990年时发生的。拉丁美洲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在1950—2010年缩减了一半,原来出口额占到近12%、进口额占到10%,后来都下降至不到6%,而大部分的下降都是在1970年的时候出现的。在1950—1970年,亚洲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也出现下降,下降了将近一半,在世界进口总额中下降了大约三分之一。但在这之后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在20世纪70年代,亚洲追回了在世界贸易中所丢失的份额,但主要是因为油价的两轮上涨。真正的变化发生在1980—2010年,此时亚洲在世界出口和进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几乎翻了一倍,到这一时期末,几乎占到了世界贸易总量的三分之一。

这时候值得花精力与过去进行对比。在现行市价和市场汇率下,1913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是19.9%,1928年时是24.1%,1948年时是26.9%,而它们在世界进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分别是16.9%、19.7%和26%。它们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在之前要更低一些,1870年只占15.9%,1900年只占16.9%。这些历史贸易数据和表5.1当中更完整的那些数据严格意义上没法进行比较。尽管如此,看起来,1970年时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要远大于它们在1870年时的重要性,但和它们在1913年时的重要性差不多。

贸易的渠道也发生了变化。过去,贸易流通由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所控制。现在,也是由跨国公司来控制贸易流通,但是这种明显的相似暗含着欺骗性。其中有两个很重要的不同。首先,19世纪时的大型贸易公司,如东印度公司和皇家非洲公司,“就像恐龙一样,块儿头很大,脑容量却很小,以新世界的丰富植被为食”[海默(Hymer),1972]。现代的这些跨国公司的先驱并不是这些巨型的贸易公司,而是19世纪晚期的小作坊和创业公司。其次,在20世纪晚期,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是在公司内部进行的贸易,也就是虽然跨国,但是在同一个公司下属的子公司之间进行。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这样的公司之间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总额的五分之一,但是到了90年代初,这一比重已经达到了三分之一(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1994年,143页),到了21世纪头十年之末,这一比重至少增长到了五分之二。而更加重要的是,也许就是公司内部贸易组成部分所发生的变化,也是从初级商品贸易转向中间产品和制成品的贸易。

服务业:发展中国家的新势能

到目前为止,关注点都在商品贸易,因为商品的出口和进口一直都是国际贸易最主要的形式。当然,船运和保险业这些服务业也都和商品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也是贸易的一部分,此外也包括旅游业等。但是过去的30年见证了在国际贸易中,服务贸易可能发生的一些真正的变化交通运输业和通信业发生的技术革命使得过去无法进行贸易的一些服务实现了贸易化,要么就是大幅缩减了交通成本,使得生产商的灵活性提高、消费者能享受更多服务;要么就是采取新的通信方法,比如增加了卫星线路连接或者视频传送功能,从而使得生产商和享受服务的消费者的物理距离不需要离得很近。远程通信和信息学领域的技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共同创造出一个新的服务业类型,信息技术特别是软件技术迅速进入到国际贸易当中。这样的技术方面的变革也大大提高了服务贸易的可贸易性。金融服务,特别是银行业和保险业,变得贸易性更强了。教育业和医疗服务业也是如此。因此,国际间的服务贸易出现了显著的扩张。

表5.3展示了在现行市价和市场汇率之下,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概况。它表明,在1980—2010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从4000亿美元增长到了3.8万亿美元,而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则从4500亿美元增长到了3.6万亿美元。在这个时期,国际服务贸易作为国际商品贸易的一部分,其占比从20%增长到了25%。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其服务贸易出口额增长了将近16倍,从730亿美元增长到了11340亿美元,在其商品出口总量中的占比,也从12%增长到了18%;而其服务贸易进口总额增长了将近10倍,从1400亿美元增长到了12920亿美元,在其商品出口总量中的占比从28%下降到了22%。因此,在1980—2010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从19%增长到了30%,而它们在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从31%增长到了36%。

这些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在图5.2中更为明显,因为它展示了1980—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数据表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在1980—1990年一直保持在20%左右,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开始稳步增长,到21世纪的头十年则开始迅猛增长,这个时候它们在信息技术服务方面的相对优势已经体现出来,并且不断强化。它们在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在80年代出现下降,反映出增速的放缓,后来在90年代有所恢复,到了21世纪头十年开始增长,这要归功于它们自身进口量的迅速增长,而非世界进口总额出现了减速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出口总额方面增长迅速,但在整个这一时期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方面出现了逆差,与它们在商品贸易方面出现的整体增长形成了对比。当然,在一些次级部门,比如信息技术服务等可能会出现小幅顺差,而在其他一些次级部门如金融服务业等方面则可能会出现逆差。

结论

看起来,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在1950—1970年出现了下降,但是到1980年时有所恢复,并在此后不断积攒势能。与过去相比,即便是在1970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已经和1913年的水平持平,而在2010年,其水平则达到了1948年水平的1.5倍。但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期间,国际贸易发生的变化一般都是定性的而非定量的。最重要的变化发生在贸易渠道的组成部分上。真正的差异在于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服务贸易业,这是一个全新的现象,在21世纪的头十年里就积攒了大量的势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