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此可以说,朱元璋猜疑的性格铸成了明朝“猜疑”的DNA,从而造成了明朝皇帝重用特务机构的大局,并且延续大明始终。明朝皇帝的猜疑可以说贯穿了整个明朝,同时特务统治也贯穿了明朝。

大家好,我们的豫西八大碗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我们知道,明朝是特务机构势力强大的一个朝代。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都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的特务组织。
这些特务组织只听命于皇帝一人,因此在皇帝昏庸或放任的时候,可以横行无忌。掌管厂卫的人更是权倾朝野。
这在很多电影如《新龙门客栈》《龙门飞甲》《锈春刀》《锦衣卫》里都有表现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明朝重用特务机构,而不重用司法机构?
我觉得这是由明朝的DNA决定的。
跟人一样,朝代也有自己的DNA。这个DNA直接决定了这个朝代总体的气象。比如我们一想到唐朝,马上会浮现出“开放、包容”这些词语;一想到宋朝,马上会想到“重文轻武、文弱”;一想到清朝,马上会想到“异族”。
这些就是朝代的DNA。
那明朝的DNA是什么呢?我认为起码有“猜疑”这一点。
明朝几乎所有的皇帝,都有“猜疑”这一个特征。
而这个特征是由开国皇帝朱元璋奠定的。
朱元璋说过的一段话清楚地显示了他的猜疑。
在朱元璋平定天下之前,他听说自己的对手张士诚住在深宫里养尊处优,疏于政事,就曾发过一通感慨说:“我诸事无不经心,法不轻恕,尚且有人瞒我。张九四(士诚)终岁不出门,不理政事,岂不着人瞒!"言下之意,是说老子天天像防贼一样防着这些官员,还是被当成冤大头忽悠。
朱元璋在取得天下之前,就开始防范义军中的将领。每支军队中他都安插亲信监察将领的一举一动,连自己的义子也不例外。
有一次,朱元璋的义子李文忠在军中召妓,结果马上就被人告到了朱元璋那里。朱元璋马上就要把李文忠召回问罪,幸好朱元璋的夫人马氏求情才得以幸免。
也是因为猜疑,朱元璋在建国后才大开杀戒,对自己的功臣举起屠刀。曾经跟他出生入死的战友几乎被屠杀殆尽。
因为猜疑,朱元璋甚至不允许有人当宰相。他把从秦朝开始的宰相制给废除了,并且立下祖宗铁律“敢言复立丞相者斩”。因为他不敢把仅次于自己的权力交到一个人的手上。他宁愿累死也要自己独揽大权,撸起袖子自己干。
现在你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明朝皇帝那么喜欢重用特务机构了。
明朝第一个特务组织锦衣卫就是由朱元璋一手创办的,最初的目的就是监察百官,罗织罪名,铲除功臣。
朱元璋之后的明朝皇帝,对特务组织都有依赖心理。他们也是没有办法,没有宰相替他们管理百官,他们对文官又不信任,只好重用特务机构充当耳目和爪牙。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他们一定要使用特务,而不是利用司法机构?
这也是因为“猜疑”啊。
司法机构属于国家机关,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做事也有一定的流程,效率自然就没有特务机构高。
最重要的是,司法机构属于国家的,特务机构却属于皇帝私人。
从法理上说,司法机构的官员听命于皇帝之下的文官集团,而不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皇帝对文官不信任,对司法机构的官员也不例外。
而特务机构的主管,多数是跟皇帝从小玩到大的太监,是皇帝的“心腹”,是“自己人”。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像汪直、王振、刘瑾、魏忠贤这样的大太监为所欲为,坏事做尽,但皇帝都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王振造成“土木之变”,害得明英宗被蒙古俘获,又被兄弟抢了皇位。明英宗复辟后,居然还会为王振建庙祭祀。
明朝皇帝的猜疑可以说贯穿了整个明朝,同时特务统治也贯穿了明朝。
明万历皇帝、嘉靖皇帝都有几十年不上朝的纪录,明武宗疯玩,但他们都能把大权牢牢掌握在手上,朝政依然可以运行,就是因为皇帝掌握着东厂、西厂这些特务机构。
这些特务就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让皇帝足不出户也能知道百官的动态,控制百官的一举一动。如果依靠司法机构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大明直到最后的时期,依然摆脱不了“猜疑”的阴影。
明思宗朱由检虽然扳倒了魏忠贤,但后期依然要依靠特务机构,从军队到地方,都有他派出的宦官。这些特务替他聚敛钱财和监察官民。
而朱由检的猜疑,比之朱元璋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做了十七年皇帝,可是宰相换了五十个!要知道,宋朝开国起一百三十年间,宰相也不过五十一个!
朱由检频繁换人,显示出他对谁都不信任,对谁都猜疑。他在临死前还说“文臣个个可杀”,唯独没有反思自己。朱由检的谥号为“思宗”,意思就是让他在地下继续反思?
我怀疑朱由检到后期已经被自己的猜疑和焦虑弄得接近疯掉了。
明朝最后一位英雄袁崇焕,也是被朱由检的猜疑害死的。他怀疑袁崇焕与内阁大臣勾结,怀疑他与后金勾结。既然无法确认他的忠诚,那干脆毁了他。
由此可以说,朱元璋猜疑的性格铸成了明朝“猜疑”的DNA,从而造成了明朝皇帝重用特务机构的大局,并且延续大明始终。
明朝是以猜疑始,以猜疑终。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