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海關博物館收藏有包括陸上絲綢之路必經地漢函谷關的“關”字瓦當,描繪監管景德鎮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外銷瓷器的九江關衙署青花碗等自戰國至當代各時期藏品3萬餘件。本次“絲綢之路周”活動,作爲中國博物館協會絲綢之路沿線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單位,中國海關博物館也積極投入宣傳海關歷史文化、海關使命擔當,先後參加了“一花一世界”絲路文物海報接力、“絲路百館百物”文物解讀、“一帶一路”圖書展等活動。

編者按

爲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紀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跨國申遺成功,國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將於2020年6月19日至24日在杭州舉辦主題爲“絲綢之路:互學互鑑促進未來合作”的首屆“絲綢之路周”活動,現線上線下預熱活動已陸續啓動。

中國海關博物館收藏有包括陸上絲綢之路必經地漢函谷關的“關”字瓦當,描繪監管景德鎮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外銷瓷器的九江關衙署青花碗等自戰國至當代各時期藏品3萬餘件。同時圍繞大局以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爲“主陣地”,堅持“走出去引進來”並重的發展思路,近年先後推出了“雄關漫道——絲綢之路上的古關”特展、“追夢正未有窮期——海關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專題展”等一系列主題“點線面”兼顧、內容“古今陸海”並舉的絲綢之路主題臨時展覽。

本次“絲綢之路周”活動,作爲中國博物館協會絲綢之路沿線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單位,中國海關博物館也積極投入宣傳海關歷史文化、海關使命擔當,先後參加了“一花一世界”絲路文物海報接力、“絲路百館百物”文物解讀、“一帶一路”圖書展等活動。

今天,中國海關博物館爲大家帶來了3份“一花一世界”絲路文物海報和這些文物背後的絲路知識。

一、“關”字瓦當

這是一件漢代的篆體“關”字瓦當,它來自西漢時期的函谷關門樓,邊緣雖已殘破,但主體部分的“關”字仍然清晰可見。

函谷關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卡,初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爲出入關中的門戶,原在河南靈寶縣。公元前114年,漢武帝採納大將軍楊僕意見將函谷關東移至今新安縣。迄今爲止,“關”字瓦當只出現於漢代函谷關遺址及其專門的燒窯遺址中,它既是古代關卡起源的有力證據,也見證了古代絲綢之路的輝煌。

二、“九江關”青花瓷碗

這件清代的“九江關”青花瓷碗,來自景德鎮,從碗上飄揚着的幡旗我們可以看出,這個二層官衙建築描繪的是九江關衙署。

九江地處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與贛江的交匯處,是長江黃金水路的重要支點,閩粵地區所產瓷器、茶葉、夏布多匯聚於此再行分銷。九江鈔關始設於明景泰元年(1450年),清代九江關監督一般由內務府派員外郎出任,同理關務和景德鎮窯務。乾隆年間,九江關成爲景德鎮御窯廠瓷器進京的轉運樞紐,並監管外銷瓷出口世界各地的重要事務。這件瓷碗不但反映了清代九江關作爲長江沿線商品流通樞紐的重要地位,更反映了海關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密切聯繫。

三、“緝捕巡船”模型

這是一件清代以廣式帆船爲原型製作的銀質“緝捕巡船”模型。自西周開始,我國不同歷史時期都存在具有海關事權特徵的邊境監督管理機構,承擔着監管、徵稅、緝私三項主要職能。1683年清政府解除海禁政策、開海貿易,先後在福建、廣東、江蘇、浙江設立了閩、粵、江、浙四海關,“海關”作爲國家進出境監督管理機構名稱首次出現並一直沿用至今。

清代前期,各海關均設有巡哨船隊,負責“稽查偷漏,而不徵稅”,功能類似近代的緝私艇。這件藝術品取材於清政府查緝走私、維持港口水道和海上絲綢之路外銷貿易秩序的船隻。船身以錘揲、鏨刻等技法精製而成,通體銀質附原木座,船尾有“緝捕巡船”4字。甲板上設有火炮,兩側護板上置戟、矛,懸掛獸面紋藤編盾牌。兵士們各司其職,好似隨時保持警惕以迎敵犯,真實還原了一艘航行在廣袤海域中的清代海上緝捕巡船。

內容提供:中國海關博物館

——中國海關博物館歡迎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