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郭德纲还没有现在这么大名气的时候,曾有圈里大佬公开宣称:郭德纲的相声是下三滥。

虽然我不怎么喜欢听相声,但是对于郭德纲这一路走来的坎坷经历,实在是记忆犹新,曾经因为徒弟打记者遭北京TV封杀,爱徒曹云金出走,师徒反目。

郭德纲是把人生过成了相声,然而与别人的相声不一样的是,郭德纲的相声因为真实,因为有真性情,所以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早在十几年前,郭德纲远没有现在出名,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就很喜欢郭德纲,把他当作偶像,那时候我们是有些鄙视的,那时候我们很年轻,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喜欢钱的富豪榜的排行倒背如流,想当官的直接粉奥巴马,有的女生平时不爱学习,倒是挺喜欢读《哈佛女孩》的。

一个说相声的有什么值得当偶像的,而且又那么油腻。

如果说到相声,正如那位大佬所说,郭德纲的相声其实真有些下三滥,现在年轻人可能不知道相声的影响力,在早年电视还没有流行起来的时候,相声因为可以“听声”,成为人们通过电匣子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艺术。

这跟当时流行口技和评书都是一个道理,一直到电视普及后,小品作为新的喜剧形式,在视觉上更有冲击感,逐渐取代相声。

然而,说起来,相声也算是曲艺形式的一种,也讲究“说、学、逗、唱”各种艺术手段,尤其是行业内也有论资排辈的一系列规矩,比如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马季、侯耀文等人都是相声圈的老一辈,在他们的眼里,郭德纲还真就是无足轻重的小年轻。

但是正是这个年轻人后来开始引领新相声的潮流,老一辈的相声演员都是按照传下来的规矩,规规矩矩的演,规矩大于一切,尤其是那些相声大师,为了让相声能够登上大雅之堂,成为曲艺形式中高端的品种,更是联合起来对相声进行“肃清”运动,封建迷信什么的不允许有,荤段子不许有,俗的东西也必须删除干净。

然而这些内容并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其实都要追逐时代的发展,在小品等新艺术形式的冲击下,相声逐渐淡出年轻人的视野,从八零后开始,对相声这种自诩名门正派,高大上的艺术形式望而生畏,采取不喜欢,不评论,不了解的应对方式,来对待这个曾经的艺术。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很多年轻人压根没有听过我在上面介绍的那几位相声前辈一样,因为他们被时代抛弃了。

郭德纲开始对相声进行改造,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并且融入很多元素,尤其是将底层小人物的故事加入其中,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

实际上,只要随便听上几个郭德纲的相声,就能发现,他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小人物的角色,然后述说自己的辛酸史,并且将相声的那些规矩打碎,什么有意思就讲什么,只要包袱好笑,观众买账就行,这其实才是人们喜欢看的。

也是一个艺术应该有的行为,这意味着表演者是以观众为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演艺形式,观众喜欢看什么,我演什么,而不是我演什么,你就得看什么。

由于郭德纲放下身段,大获成功,郭德纲和他的新相声才能重新返回老百姓的视野,当然,郭德纲能火,其实也要感谢北京文艺广播《开心茶馆》,《开心茶馆》将郭德纲的相声收录其中,放到那里播,逐渐在北京火了起来。

但是郭德纲的火,自然是触碰到很多传统相声演员的神经,他们并不认为传统相声的没落是因为传统相声没有活力,而是郭德纲另类相声抢了他们的饭碗。

实事求是的讲,郭德纲相声的粉丝还真就是年轻一代的青年,并非传统相声的粉,但是人家行业不景气,势必要怪到你的头上,最后郭德纲忍无可忍,

郭德纲开始反击,公开对话:这些年,你以种种手段排挤我们,我们忍了又忍,就像父亲溺爱儿子一样。相声界的规矩是欺老不欺小,懂么?你这么做要么不懂规矩,要么承认自己是儿子。

因为有理,自然有底气,即使是面对权势,郭德纲也没有低头,那几年,郭德纲就像一个“小钢炮”一样,成天在媒体上骂架,好不热闹。

他的师父侯耀文曾说:“郭德纲一生坎坷走来,势必嫉恶如仇。”

一个风云人物的崛起,势必要有很多交火,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郭德纲的成功,说到底还是有着自己的努力,并非完全靠骂架。

在功成名就之后,郭德纲也收敛了年轻时候的炮仗脾气,在爱徒曹云金出走后,曾经发六千字长文,以“九宗罪”手撕郭德纲,上演一出德云社版的“未央宫”,一时间又把郭德纲推上风口浪尖。

曹云金手撕郭德纲20天后,郭德纲也发布了一篇六千字长文《天涯犹在,不诉薄凉》,当时在网络上更是掀起轩然大波,关于郭德纲与曹云金的谁是谁非,其实已经不重要了,人最重要的其实是成长,经过这件事,郭德纲其实也更“成熟”,而曹云金似乎也在努力证明自己。

在长文中,有一个点其实是挺有意思的,郭德纲暗讽曹云金可能写不出六千字的长文,而是别人狗仔操刀的,其实在这一块上,曹云金的确没有跟老郭学到真本事,老郭的文字功底还是有的。

正是这些遭遇,让郭德纲始终保持警惕,努力向上拼搏,不断折腾自己,所以郭德纲和德云社能够不断发展,取得今天的成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