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中國人,尤其是那些身份高貴的貴族,對墓葬選址十分慎重,嚴格按照風水堪輿學說進行,如果是風水寶地,帝王將相們自然會競相擇墓於此。正是因爲古代中國人對墓葬的重視,纔會產生墓葬風水之說,《葬經》也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

大家好,我們的雨欣聊白領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它是中國古代風水學說的發軔之作,啓後世堪輿之說。發千年術數之學,它是中國從古至今通過風水選擇宅地、墓地的濫觴之筆,闡明衝盈會和,八方會式;它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論述墓址風水的奇書,對後世影響深遠,它就是中國風水著作中的翹楚之作——《葬經》。同時,這部奇書也成了盜墓者尋找墓葬的指南。
《葬經》其書
中國是一個講究風水吉凶的國度,所謂“風水術”,又稱“堪輿術”,是一種依照風水,地勢,氣象擇吉避兇的術數。相信風水的人,蓋房子、選擇墓地、婚喪嫁娶、出行買賣,甚至打竈、挖井,都要風水先生算吉日,測吉凶,選擇吉利的時間和地點。歷代中國人對此深信不疑,風水學說經久不衰。
對中國影響深遠的“風水”一詞, 最早出現在一部名爲《葬經》的事著作中“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說得可謂玄之又玄,但這畢竟是“風水”一詞的第 一次提出,它爲中國的迷信指引了一條學術化、體系化之路。
關於《葬經》,相傳爲晉代郭璞所著,郭璞是東晉著名文學家、訓詁學家,又是道學術數大師和遊仙詩的祖師。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爲《葬經》的作者是漢代的青烏先生。青烏先生,望之便知道是託名。
《葬經》的作者究竟是誰,今天的我們已無處可考, 但從《葬經》流傳下來的部分來看,它是一部關於墓地選擇的專著,對各種地相做了詳細的介紹,並且列舉判斷吉凶的具體方法。是中國風水學說之宗,開啓了中國的風水文化。
墓葬風水指南
古書《葬經》 中提出的很多思想指導了後世墓址的選擇,影響極其深遠。比如在提到“坐向”問題時,認爲坐向直接影響墓葬的吉凶,坐向決定陰陽、陰陽有失則會謬之千里。
《葬經》中最重要的思想是“選擇”,即如何選擇吉凶貴賤。後世很多墓葬都都是按照《葬經》中提出的吉凶爲依據進行墓葬選址的。
《葬經》中雲“地貴平夷”,就是說墓地最好選擇在平坦之處。在中國,一般的中小型墓葬都會在平地選址,這當然是因爲平地容易修建墓葬的緣故。但《葬經》一經問世 ,平地起墓似乎便成爲一種約定俗成的做法,除了帝王陵和一些貴族的高等級墓葬外,平民的墓葬都修建在平地。
“山者勢險而有也,法葬其所會....藏於涸燥者宜淺,藏於坦夷者宜深。”這說的是山中墓葬的埋藏深淺問題。如果墓葬選址在乾涸的地方,那麼可以埋藏得淺一些;如果選址在山中平坦的地方,則要埋藏得深一些。唐代末年,爵封秦王的軍閥李茂貞的墓葬位於今陝西寶雞市北坡公園,距市區2.5千米,其周圍爲低矮的小山。李茂貞墓所在之處爲山頂的平坦之處,正是《葬經》中所說的“坦夷”之地。在這種地方安葬,需要深挖墓,李茂貞墓墓室距地表竟然深達20餘米,做到了深淺得宜,也只有這樣才能“風水自成”。
由於許多大型墓葬位於山間,因此《葬經》中 對山中如何選擇墓址有極爲詳細的論述。書中明確提到了“葬山之法”。山有巔和谷,那麼,墓葬究竟是要建在山巔還是山谷呢?“若呼谷中。丘壟之骨。岡阜之支。氣之所隨,支欲伏於地中,壟欲峙於地上。支壟之止,平夷如掌。故支葬其巔。壟葬其麓。”這就是說,如果在山脈上選址,則要建在山脊上,如果是在山谷中選址,不能建在山谷最低處,而要建在山腰處。遼代陳國公主墓的選址恰恰印證了這墓葬選址原則。 陳國公主墓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通遼市奈曼旗龍山鎮的山谷中,那裏山勢婉蜒,陳國公主墓便坐落在龍山的山谷中。1985年, 考古工作者在龍山山谷的山麓處發現遼代墓葬特有的青磚,經過勘察,確認爲一處遼代貴族墓葬。其墓葬所在之處便是“壟葬其麓”的典型代表。
那麼,什麼樣的山更適合修建陵墓呢? 《葬經》中言“若乃斷而復續,去而復留,奇而異相,千金難求”,意思是說山脈斷了以後又起伏延綿,延伸遠去,卻又蜿蜒而回,這種奇特的山勢視爲風水寶地,千金難求。又說“草木鬱茂, 吉氣相隨,內外表裏,或然或爲”,意爲草木繁茂的地方有吉氣。當然,僅僅有奇特的山勢還遠遠不夠,山中最好有溪流經過,。“山來水回,貴壽而財”,也就是說,山中有流水經過、才能給子孫增壽添財。因此,歷代帝王陵墓都選在背山面水之處,開創貞觀之治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位於關中九嵕山,其山縱橫起伏,巍峨壯美,松柏叢生,更有山溪環繞,正是《葬經》中所描繪的絕佳安葬之所。唐太宗第一次來到九嵕山便被這裏的山勢地形吸引,當即下旨,選九嵕山爲自己百年之後的長眠之地。遼大祖耶律阿保機的祖陵所在地,據史料記教,也是在一個有山有谷、有泉有溪的風水寶地,經考古調查最後確定,遼祖陵位於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哈達英格鄉石房子村西北的山中。那些地表遺留的石像、石牆等遺蹟正在羣山環抱間。
當然,墓葬作爲人死後靈魂永恆的安息之所,需要慎重選擇的不僅僅是地點,還有下葬的時間等。這些風水堪輿之說並非先人杜撰,這是中華民族千年文化積澱所生,綿延萬世。
墓葬風水軼事
古代中國人,尤其是那些身份高貴的貴族,對墓葬選址十分慎重,嚴格按照風水堪輿學說進行,如果是風水寶地,帝王將相們自然會競相擇墓於此。那麼,在古代中國,何處纔是最受青睞的風水寶地?
中國有這樣一句古話:生在蘇杭,養於北邙。意思是說,人活着就要在蘇杭,死後要葬在北邙。北邙,就是今天河南省洛陽市北郊的邙山。洛陽素有帝王之氣,號稱十三朝古都,有夏以來,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唐,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等朝代均以洛陽爲都,洛陽作爲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數千年之久,期間豪傑輩出,死後也皆葬於洛陽郊外的邙山。
邙山爲秦嶺崤山餘脈,其北爲奔流不息的黃河,南爲地勢平期的伊洛盆地 ,山勢起伏,極目遠眺,江河山川盡收眼底,當真紫氣東來,有日月星辰之姿。東漢、西晉,北魏等王朝都將皇家陵園設在這裏。
新中國成立以來,洛陽地區通過多次考古調查及發掘,在邙山發現九處大型墓地:西郊三山村東周陵區、東郊金村東周陵區、邙山東漢陵區、 邙山北魏陵區、偃師萬安山東漢陵區、偃師首陽山西晉陵區、偃師曹魏陵區、偃師景山唐代陵區,正如唐人詩中所描述的“北邙山頭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 邙山之中處處皆有王陵,此地堪稱中國墓葬第一風水寶地。
中國人認爲,墓地風水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子孫後代的福祉,如果是帝王陵選址,則又牽扯到國運興衰、百姓蒼生。
相傳,唐高宗李治早年命大臣長孫無忌爲自己百年之後選擇安身之地。長孫無忌經過一番考察,選中了主峯高聳、兩川環繞的梁山。但這一提議遭到當時著名星相學家袁天罡的反對,袁天罡認爲梁山與唐太宗昭陵所在的九嵕山中有一水相隔,阻斷了皇室龍脈的傳承,因此李唐王朝三代之後恐有亡國之危。而梁山本身北峯爲高,整個山形看似彷彿少婦平躺,如果選擇此地安葬帝王,恐怕李唐王朝會被女人所控制。然而,唐高宗並未聽從袁天罡意見,終於還是將陵墓建在了梁山之上。後來,武則天代唐,建立武周政權,也恰恰印證了袁天罡當初的預言。
這個傳說雖是後人爲武則天稱帝之事穿鑿附會,但卻從反面說明古人相信帝王陵寢的風水關乎國運乃至歷史的發展。
正是因爲古代中國人對墓葬的重視,纔會產生墓葬風水之說,《葬經》也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然而,人們通過風水選擇墓地,盜墓者也同樣通過風水尋找古墓,愈是修在風水寶地的墓葬,便愈容易被盜墓者發現。
此井位於杭州餘杭塘棲古鎮,相傳是陽觀出資所造,當時天下大早,增傷一帶的河流都斷流了。爲解決飲水問題,百姓們四處打井,卻漫有一口井出水。正好郭漠路過此地,建位精通到陽八外的高手一香除勒後,最後通定通河南岸東鹿三郵間廟前的一塊空地,並出資諸人打身,就是意着這口井,牆棲的百維度過了大草之年,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