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建築塵封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一、建文帝和他的兩個兒子
“靖難之役”,是改變明朝歷史走向的大事件。據《明史》載,還在朱元璋活着的時候,他就應感覺到建文帝,是當不久這皇帝的。
在洪武二十九年,建文帝的長子朱文奎出生,哪料朱元璋看完這個孩子後卻說“日月皆終,大凶之象”,兩年後朱元璋去世,建文帝登基!
至今沒有史料解釋,爲何朱元璋會給朱文奎,這麼一個瘮人的評價?所以只能從事後來推斷,朱元璋應該感覺到了什麼,最起碼也是感覺到了建文帝這個皇上不把穩。
隨着“靖難之役”發生,朱棣攻入南京城後第一件事,便是確認建文帝的下落。得到的結果是“建文帝跟長子朱文奎自焚於宮中”,只留下了次子朱文圭。果然朱元璋當年沒說錯。
那麼朱文圭被殺了嗎?沒有,被圈禁了五十多年。直到“奪門之變”發生,朱祁鎮重新當上皇帝后,深感被圈禁的日子太難受,動了惻隱之心才把他放了出來。卻是出來後,連牛馬都不認得,沒幾年就去世了。
這就是歷史上給出的,建文帝和兩個兒子的最終結局。看着很心酸,卻透着一股“玄幻”感,因爲反常的事比較多,除了朱元璋對朱文奎的評價外,還有一個玄幻之處,那就是隨後,朱棣又改口了,宣稱“建文帝下落不明”。
二、朱棣尋找建文帝
在《明史 方孝孺傳》裏,有過一段朱棣跟方孝孺的對話,如下:
成祖降榻,勞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國賴長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
朱棣親口承認建文帝自焚而死。可哪料永樂五年時朱棣卻又,遣(胡)濙頒御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張三丰),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
所以在《大明風華》中:朱棣攻破南京時,建文帝被大臣提醒:劉伯溫曾留下遺匣可保命。建文帝去後宮挖出來,卻是僧衣和剃刀,然後剃光頭髮消失的這一段,是不可信的。因爲這段是來自於野史《明史紀事本末》。
但不論怎樣,顯然朱棣先說建文帝自焚後又改口,並不惜請出張三丰出來助陣尋找,就顯得不尋常了。因爲後來,以至於連“鄭和下西洋”,都被說成了是帶着這個任務的。那麼朱棣如此瘋狂尋找建文帝,到底是爲啥?
三、朱棣的心思
在朱棣跟方孝孺的對話中,其實就已經露出了馬腳。皆知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喊出的口號的“清君側”,表示他只想幹掉建文帝身邊的黃子澄、齊泰等“奸臣”,不是爲了當皇上。而攻入南京後,他勸方孝孺寫詔書時又再次強調:我僅僅是爲了學周成王。
結果,朱棣雖口號喊得雖很響,說得也非常動情,卻一轉眼發現:壞了,皇帝就是因他“清君側”和想學“周成王”,帶着長子(太子)自焚——這個結果,是不是非常滑稽和矛盾?朱棣顯然沒法自圓其說。
所以後來,就又出現了這樣的記載:神器不可以無主,上章勸進,朕拒之再三,爰乃俯徇與情,已於六月十七日即皇帝位。
意思是說,我朱棣本來是清君側,要當週成王的,哪料只因一個小意外,皇上死了,而羣臣卻又苦諫,我朱棣推脫再三,最終才爲了祖宗基業,天下百姓着想,迫不得已當了這個皇上。
雖很彆扭,很難看,但朱棣終於當皇上了。可問題依然沒有解決,說好的清君側和學習周成王呢?那麼此刻,倘若建文帝沒有死,顯然會對朱棣名正言順的當皇帝,就更有價值了。
於是這纔有了,待朱棣坐穩江山後,突然又發現建文帝似乎還活着,於是命乎大臣胡濙,請動了神仙張三丰,一起尋找建文帝。意思彷彿是說:只要找到了建文帝,我朱棣就會歸位給他。我發動靖難之役,就是爲了清君側和學習周成王的。
那麼張三丰找到了沒有?似乎是找到了: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朱棣)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這其實就是鄭和下西洋,是爲尋找建文帝說法的由來。不過越細琢磨這事,就越感覺這事沒這麼簡單。這越看越像是朱棣打着尋找建文帝的幌子,在做自己想幹的事。
都說,死人有時比活人管用。看來朱棣也是此道高手。建文帝生死問題,一通眼花繚亂的操作下來,即表明自己不是造反,又暗渡陳倉,幹了鄭和下西洋。
四、其他說法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可能,也非常有說服力。那就是建文帝的確沒有死,被一股勢力隱藏起來,這也是爲何哪怕朱棣請出張三丰,都找不到的原因。須知只要這股勢力在,就隨時能擁護着建文帝殺回來。
因此這纔有了朱棣當了皇上後,那麼瘋狂的建功立業,比如修運河、遷都、北征、編纂《永樂大典》等,一個大工程跟着一個大工程,這些事若是尋常皇帝來做,早就天下皆反了,因爲用力太猛。
可哪料朱棣當家,卻來了一個“萬國來朝”。朱棣正是用這種方式,向世人和後世證明,他才最有資格當皇帝,以此來對沖建文帝的威脅。所以到底是哪一個,如今來言,也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