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飛哥裁縫鋪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陳氏天下一家親
第一章:秋溪世家概述
洪進公(914-985),五代十國末期至北宋初期,福建莆田仙遊人。少懷大志,讀書習武,才勇雙全,長大從軍,屢立戰功,宋太宗任命陳洪進爲"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跟隨宋太宗的軍隊攻克太原(今山西太原),滅北漢。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封杞國公。雍熙元年(984年)再被進封爲岐國公。985年在開封去世,宋太宗追封爲南康郡王,賜諡號"忠順",因此,纔有了洪進公派下裔孫以"忠順世家”自稱,裔孫遍佈世界各地逾千萬之衆。
洪進公之曾孫增公、坦公來潮爲官,增公爲潮陽縣丞迪功郎,坦公爲海陽縣知縣(今潮安),宋進士,文林郎,任滿卜居鸛塘(今潮州市湘橋區官塘鎮,舊時隸屬潮州府海陽縣延德鄉秋溪都)。
坦公崇尚教育,增公曾在潮陽任"迪公郎"一職,主管教育。讀書習武的家道淵源,對後輩影響至深,在宋明清時代,"一門三進士,全族九知縣"就是官塘陳氏的驕傲( 三進士指:文進士陳昌言,武進士陳義勇、陳有光。九知縣指:陳坦、陳金州、陳以鼎、陳其詔、陳志頤、陳衍虞、陳學典、陳吉常、陳勵吾)。
至五世祖昌言公,1252年庚戌科進士,宋理宗任命爲“皇宮宣教”(太子的老師)、“河南按察”,諡“制籤宣教”,任滿回鄉,宋理宗授權建立秋溪都,範圍覆蓋東溪北溪之間,並作爲御賜封地相贈。
昌言公回鄉後修大宗廟(官塘延華堂),正典籍(修族譜)贈祭業,尊坦公、增公同爲秋溪陳氏一世祖,立牌位陪祀於曾祖父岐國公洪進公牌位的兩側。
因此,官塘陳氏也稱"秋溪世家",官塘陳氏大宗廟延華堂掛了三對燈籠,分別爲“潁川世家”、“忠順世家”和“秋溪世家”。
這三對燈籠也在向世人訴說着洪進公派下裔孫自稱“忠順世家”和“秋溪世家”乃自成一派,凡“忠順世家”者皆系洪進公裔,正所謂:公封岐國香溢華夏,忠順延綿秋溪世家。
洪進公上祖陳實公聖像
洪進公上祖霸先公聖像
秋溪世家世系詩
秋溪陳氏一族,是潮安望族之一。自宋哲宗元符年間肇創至今已歷史悠久。裔孫蕃衍,蔚爲茂族。現裔孫逾百萬,散佈潮州地區及周邊各地和東南亞乃至全球各地。也分衍出來很多堂號,世馨堂便是分衍出來的堂號之一。
第二章:秋溪世家的三座世馨堂
秋溪世家十世祖仁公於明朝初期出資始建潮州鐵巷世馨堂,後約在康熙五十年前後,由十九世祖王猷公監建重修。
再往上追溯可追溯到共祖的六世祖梅叟公,其裔孫在粵東共建了三座世馨堂,分別是潮州城內鐵巷世馨堂、龍溪柯隴(現庵埠官裏)世馨堂(俗稱秋溪祠)和興寧市內河背街世馨堂(又名科舉祠),最先興建的是潮州鐵巷世馨堂,後庵埠和興寧的兩座世馨堂是仿潮州鐵巷世馨堂而建,面積略小一些。由於歷史原因,現僅存庵埠世馨堂一座,另兩座均被拆除改建他用。興寧世馨堂雖潮式祠堂被拆,但圍屋式祠堂仍被裔孫保留至今,照樣以“世馨堂”堂號祀奉着秋溪世家列祖列宗,更難能可貴的是還保留着當時在潮州鐵巷世馨堂復拓的“世馨堂” 堂號字樣,潮州鐵巷世馨堂已拆,庵埠世馨堂堂號牌匾也已失落,庵埠世馨堂重修時再從興寧世馨堂復拓堂號製作《世馨堂》牌匾。
第三章:庵埠官裏秋溪祠世馨堂
該祠堂位於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庵埠鎮官裏村,興建於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年,1783年),坐北朝南,爲兩進式三開間兩側子孫巷加側翼各兩套別院附房建築,佔地面積約720平方米,總寬32米,主座寬16米,深22.5米,走廊前端旁邊各有一個旁門可進入左右子孫巷,巷寬約3米,子孫巷左右各兩套別院附房,均爲一廳兩房格局,每套約55平方米。
祠堂前面祠堂埕寬32米,深9米,祠堂埕前路寬約6米,爲鄉道,據族中老人說,在以前,鄉道前面還有一池塘,約兩畝,池塘盡頭正對祠堂大門有一面照壁(解放初期被毀),照壁後面還有一塊子孫田,約1.5畝,子孫田前面是一條溪流,池塘和子孫田大約於上世紀八十年代被徵用成了宅基地,如今這些也就成爲了歷史。
在祠堂正廳龕後牆上嵌有一方石碑,上刻“清乾隆癸卯年?介叟公、如在公仝建?十月初十日立”字樣。
而實際上並非這兩位先祖建的祠堂,從時間上推算,秋溪世家十三世祖介叟公、如在公大約於明朝弘治年間(1488-1505)從潮州暘山移居龍溪柯隴(現庵埠官裏)定居。
後繁衍生息至枝繁葉茂裔孫衆多,才由二十世祖希鑑公、希成公於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仿照潮州鐵巷世馨堂而建(在老族譜裏面有記載)。
祠堂建成後祀五世祖昌言公下各祖。那麼石碑怎麼會那樣刻字呢?應該是建祠之人出於對先祖的尊敬,便刻爲來官裏定居的開基祖十三世介叟公、如在公仝建,也好讓子孫後代知道來庵埠官裏創祖的是哪一代先祖。
因特定的歷史原因,解放初期,祠堂曾一度歸當地農會接管,用於堆放農具等物品,上世紀七十年改爲街道辦工業廠房,至七十年代末還有一段時間臨時用於官裏小學的分教室,之後設立幼兒園,再後幼兒園也搬遷搬出,該祠便一直閒置。改革開放後,乘着新時代的春風,在世馨堂首屆理事會成員和熱心族賢的牽頭組織下,世馨堂恢復了每年孟冬十月十九日的祭祖儀式。
擁護和參加的宗親也越來越多,後在當地相關單位的大力支持和衆宗親的共同努力下,世馨堂如願取回了祠堂的永久使用權。
由於年代久遠,滄桑變革,大門兩側石獅被盜,柱礎鬥載,爲牆代替,舊貌已非,屋漏椽蛀,時有傾圮之虞,非重修不可。
2017年初,在熱心族賢的倡議下,得到了族內多位企業家和衆宗親的鼎力支持,紛紛慷慨解囊出資出力,擬定了重修方案後便馬不停蹄的聯繫施工隊伍,準備重修材料,由幾位熱心宗親組成了督建小組,擇吉於2017年5月26日(農曆五月初一)動工。
重修工程分了兩次進行:
第一次是祠堂主體工程,拆除了原祠堂的整個屋頂,只保留了四面牆體和門樓肚,在原牆體的基礎上重蓋屋頂,部分可用的石柱和整個門樓肚(包括門樓石刻和大門“陳氏家廟”石匾)給予保留,歷時半載,在督建小組的操勞和衆宗親的羣策羣力下,按照既有條件,以快、好、省的原則完成了重修工程,石獅再現了,神龕安上了,金碧耀眼,斗拱輝煌,門外新增兩側壁畫(郭子儀拜壽、薛仁貴封王)、屋脊又增嵌瓷、兩廊又添了廿四孝圖、祠內對聯,琳琅滿目,十幅祖公像懸掛在大廳兩側,莊嚴肅穆、氣宇恢宏,祠堂整體美奐重新,讓人讚歎不已。
祠堂主座於2017年11月8日(農曆九月二十日)完工並舉行了隆重的重修落成典禮。同時,在新成立的理事會成員組織下,號召衆宗親請祖先牌位入祠,宗親們也熱情高漲的做出響應,紛紛擇吉請祖先牌位入祠,並恢復了每年春秋兩祭和孟冬祭祖共三次祭祀活動,還組織宗親參加大宗廟延華堂和鐵鋪積慶堂等兄弟宗祠的祭祖活動,參加霜降日一世祖坦公的掃墓活動,號召衆宗親在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到祠堂上香向祖先請安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大大的提高了宗親們的宗族意識,敦親睦族的氣氛也越來越濃。也使後代子孫能夠遵習禮儀,尊宗敬祖,對姓氏文化及尋根溯源的一種遵循和延續。使裔孫不忘本,尊祖訓,這就是推行宗族文化、祠堂文化的影響力量。
走近祠堂,大門口兩側有一對石獅子,大門對聯“遵閩藩祖訓,衍僉憲家風”,大門額匾【陳氏家廟】,背刻【秋溪世家】,大門額匾左右刻有“忠順流徽”和“簪纓克紹”。
進入大門迎面是一幅進屏閃門,左右各有一間耳房,過了閃門便是天井,天井左右是走廊,走廊牆上左邊刻《庵埠官裏世馨堂重修記》和《捐資芳名榜》,右邊刻《庵埠官裏世馨堂之源流》和《陳氏秋溪世家世系詩》。
過了天井就是祠堂正廳,正廳中間高掛【世馨堂】堂號牌匾,下面4.8米多寬的神龕金碧輝煌,潮州木雕精美絕倫,神龕上祀五世祖昌言公下各祖。
左右兩幅對聯爲“閩越徙官塘枝繁葉茂,潮郡移柯隴桂馥蘭芳”和“世德紹其裘岐國家聲遠,馨香榮俎豆秋溪派澤長”。
左右側廳各掛五幅祖宗像,左邊分別爲陳實公、霸先公、洪進公、增公和坦公。
右邊分別爲昌言公、介叟公、如在公、希鑑公和希成公。
第二次是修整恢復了祠堂前大埕,由於歷史原因,原祠堂埕已被分給個人並蓋起了建築,經多方努力和衆宗親的大力支持,得以購回祠堂埕土地並修整恢復了整個祠堂埕。
在修復過程中發現原來位於祠堂埕的旗杆石,上刻“道光戊子科·中式第四十一名舉人·裔孫吉常立”字樣(道光戊子年是道光8年,即公元1828年),據《海陽縣誌》記載,吉常公二十四歲中舉,由此推算出吉常公生於1804年,卒年不詳,任甘肅知縣暑涼平府知府。
旗杆石於上世紀七十年代被街道工業改建廠房時拆下,一對被劈開成四條,嵌建在廠房作爲窗檐石,遂拆下來修復後立於祠堂埕的左側角上。
又按原旗杆石形狀新仿製了一副旗杆石立於祠堂埕左側。
並於2020年春節前豎起了一根高8.36米的“一斗旗杆”,據相關文物保護專家介紹:“進士的旗杆上有兩個四方鬥,舉人的是一個四方鬥,貢生沒有鬥,斗的形狀像個金元寶,寓意升官發財,從一斗、二斗、三鬥最高四鬥,官位越高鬥越多”。吉常公是舉人,按規例就是立一斗旗杆,同時定製了陳氏族旗。
在2020年歲次庚子的正月初一舉行了首次升旗儀式。
還在己亥年臘月廿九舉行了首次升掛添丁燈籠上燈儀式。
祠堂每年的祭祀活動和一些傳統儀式,無時不刻的在向裔孫們灌輸着尋根溯源、緬懷先祖、激勵後人、互相協作的積極思想,祠堂重修完成後,使族人更能團結一致,敦親睦族,在這大好時代的背景下,繼續將姓氏文化和宗祠文化發揚和傳遞下去。
祝願秋溪世家族人合族安康!祝願天下陳氏永遠輝煌!
(編者注:因水平有限,資料匱乏,文中若有錯漏之處,敬請宗親及讀者提出批評指正意見爲盼。本文內容經庵埠官裏世馨堂修譜組校正,廿八世裔孫澤偉整理編輯。)
來源:網絡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