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很多農民知道種糧不掙錢,但是每年出門務工的時候還是惦記着自家的一畝三分地。糧食問題一直都是我國的重大問題,糧食安全,也就等於不餓肚子。畢竟新中國成立前,我們餓了太長時間的肚子了。

最近的疫情,已經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一些糧食出口大國紛紛關閉了糧食出口的大門,讓不少人突然對糧食安全問題上了火,着了急,甚至有些人不管三七二十一,乾脆在家裏囤起了糧食。那麼我國糧食安全到底有沒有擔心的必要呢?網上的傳言是不是真的呢?我們日常的飯碗中,有多少是中國糧食,又有多少是進口糧食呢?

首先,我們先用數據來講,2019年我國的糧食總產量6.64億噸,這是我國糧食年產量的年最高點,也是糧食生產的連續16年豐收,並且還是全世界的糧食產能榜首。產量突破6億噸的國家在世界範圍內也是我國獨一份。

其次,糧食夠不夠喫,當然也不能看總量,畢竟我國人口多,但是我國人均糧食佔有也不低。2019年,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470公斤,比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人均400公斤高多了,現在庫存的稻穀和小麥足夠全國人民喫一年呢。換算成365天,每天就是2.5斤糧食,好像很多人都不能達標吧?

再次,糧食也有很多種,像是玉米、稻穀、小麥、薯類等等。這裏面只有一部分被我們喫到肚子裏,剩下的更多是用作飼料、工業原料以及種子等等。這裏最明顯的就是玉米了,玉米被當做飼料消費的量高達60%以上,工業消費則接近30%,而真正被當做口糧的部分僅僅才佔了全部消費總量的3%不到。

最後,即便如此我國的口糧自給率也是很高的。以穀物爲例,我國2018年的穀物產量佔了糧食總產量的9成以上,穀物的自給率超過了95%。像是最典型的穀物和小麥,產能足夠自給,至於進口和出口部分,僅僅是爲了調劑不同品種。仍舊以大米和小麥爲例,在2018年,我國的大米和小麥的淨進口量只佔到了總消費量的1%。

所以總結起來,我國的大米和小麥的總產量都是高於消費量的,也就是口糧可以完全自給,一小部分的缺口是爲了讓產品更加豐富一些而已。反過來,進口的大米中,3成是高價的食用米,剩下的7成則是低價原料米;而進口的小麥則是主要用於蛋糕、麪包的高低筋專用小麥。

同時,爲了避免“穀賤傷農”,從2005年開始,最低收購價政策一直延續使用到今天。並且從2004年開始,實行了四種種糧補貼:良種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直補、農機補貼。在2018年時候,把良種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直補合併成爲了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同時增設了產糧大縣獎勵、玉米大豆稻穀生產者補貼。

免稅、補貼、最低收購價兜底,這三大政策其實就是爲了給農民一個保底收益,就像在城市上班有一個最低工資標準一樣,讓農民儘可能的放心多產糧。

綜上相信大家也能看出來了,我國的口糧絕對是安全的,在國人飯碗裏放進去的幾乎全部都是國產糧食,即便是真的外國出現了糧食危機,對我國的影響也是極爲有限,要說輪到餓肚子這事,則是杞人憂天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