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很多高校相继发布国际学生招生简章,这里包括顶级高校北大和清华。 前段时间,清华大学在官网公布了《2020年清华大学国际学生招生简章》,提出:所有报名清华大学的留学生,不用参加笔试,清华大学将采取“申请—审核制”录用。其它高校也是这样,这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清华大学早在2017就曾提出,将废除国际学生笔试,改为“申请审查”制度。那么现在免试”条款是不是降低了入学门槛?有专家指出,事实上并非如此。根据规定,来华留学申请人必须持有有效的外国护照或国籍证明文件4年以上,且最近4年之内有在国外实际居住2年以上的记录。清华大学也曾公开表示,“免试”入学,学校对国际生的选择面更广招生门槛实质更高,竞争更强。

即使如此,很多网友依然不买账,认为这种随随便便就取消“免试”的行为违背了教育的公平性,国内千千万万的高考生,挤破头皮,使出浑身解数可能也摸不到北大清华的门槛,但是这些外国留学生却可以轻轻松松不需要通过考试就可能被录取,实在让人无法解说。

其实,这些年来随着外国留学生人数的增加,外国留学生录取标准的“超国民待遇”问题一直都饱受争议,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国际高考移民”的现象,破坏了高校留学生的招生生态,进一步引发社会舆论的质疑。

2017年,教育部会同外交部、公安部出台《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要求各地各高校严把入学门槛。近年来,不断出现中国人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外国国籍或永久居住签证,以外国人或华侨身份参加国内高校的外籍留学生考核或华侨联考,从而避开国内高考,进入我国名牌大学读书的案例。

针对这种情况,俞敏洪也在提案中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俞敏洪认为,目前“国际高考移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2009年的外国留学生规定对当下国际高考移民现象的约束力降低。

2、教育国际化的强力驱动与留学生申请入学的软性评价导致入学门槛不断下降。

3、缺少对外国留学生学业成绩的统一考核评价标准。

俞敏洪的观点和很多网友的观点不谋而合,国内高校录取外国留学生的的确确存在一些不足,这是回避不了的,为此,他还提出了几点建议:

1、需要升级外国留学生的认证条件,提高年限。将现有“持有有效的外国护照或国籍证明文件4年以上”、现有“最近4年之内有在国外实际居住2年以上的记录”的年限提高,延长取得外籍的时间和在国外的生活时间。

2、需要改进外国留学生招生培养机制。高校承担对申请者严格审核的责任,对出现违规情况,教育主管部门应细化问责追究的处理办法。

3、确立外国留学生学业水平基准。落实来华留学生招生录取工作、培养质量、汉语水平和趋同化管理的要求,是真正治理国际高考移民问题的路径。

目前来看,除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大学近年也启用了“申请-审核”制。这样的制度是不是真的放松了对国际学生招生的条件,除了学校出面澄清,相关教育专家也纷纷发表观点。

长期关注教育的学者熊丙奇认为,“申请门槛不代表录取门槛”,国内高校对国际生采取“免试入学”的方式,并不意味着招生门槛降低。在国际上,高校的国际生招生多采取“申请—审核”制,满足条件者即可申请。熊丙奇认为,但这并不意味着,满足申请条件就能被录取,学校在众多的申请者里,挑选最满意的学生,这种方式也相对科学。

无论如何,希望我们国内的高校在招收国际学生方面要坚持教育的公平性,一视同仁,切实办好教育,不要浪费有限的优质资源。这些年不少国际学生来了混日子,也经常不上课,被不少学校开除的比比皆是,希望这样的教训以后要多汲取,不能拿教育当儿戏。

关于这件事您怎么看?欢迎大家一起交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