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是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執導的一部法國音樂劇情片,本片導演原爲音樂家,故事改編自一部1947年的電影,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羣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馬修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生命的故事。此類以音樂感化頑劣學生的電影題材雖不新鮮,但本片卻仍能憑感人的劇情成爲年度法國票房冠軍,其中動人悠揚的配樂更是獲得第30屆法國凱撒獎最佳生效和最佳配樂兩項大獎。

50年後的貝皮諾找到了皮埃爾,隨着啓蒙老師馬修曾經的日記而回憶起往昔,電影由此展開。樸素流暢的影片,連顏色都很節省,盡是飽和度很接近的灰...但真誠的電影總是能牢牢抓住觀衆,沒有奪人的漂亮演員,沒有花哨的特技拼湊,幾個稚氣未脫的“問題”孩子,一位已經禿頭的老師,卻感動了很多人,這就是電影藝術的魅力,好電影就是能讓人感動。

一位評論家爲該片寫下了這樣一段話:“不同於一般的運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電影,或極致誇張搞怪的爆笑喜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爲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這也創造了法國電影新概念——陽光情感電影。這部沒有美女、暴力,沒有動作、兇殺和商業元素的好電影,成爲了本年度法國人的心靈雞湯。”

《放牛班的春天》不是刻意的去詮釋故事的情感,而是故事裸露地擺在我們面前,顯得那麼真實。起初我被學校的教育方式所震驚,後來春風化雨般的教育方式的萌生又讓我看到了希望,可是,我們又能做什麼?現實的殘酷永遠不會徹底泯滅。教師教育學生是一門極其複雜的藝術,教育可以改變學生的人生,它能拯救一個人,也會毀滅一個人。常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修就是這樣一個珍貴的伯樂,瞭解到孩子們對音樂的興趣而成立了合唱團;發覺到皮埃爾出色的音色而建議他母親送他去高校深造,成就他人生的轉折。這樣用愛感化學生,用對方式教育的好老師,最終也收穫了滿滿的愛,在淚目與溫暖中離開了學校。

教育的理念通過電影表達了出來,給予廣大教育者深刻的啓迪。電影往往是虛構的,也許在真實生活中它不曾發生,但是它卻寄託了人們對沒美好生活的憧憬。《放牛班的春天》使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老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和深厚的愛,在簡單質樸的語言中,我豁然開朗。而這部電影也成爲人們心中的經典,總能給人帶來溫暖與感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