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部連發兩文,要求年底前落實“義務教育教師工資不低於公務員”的目標任務。從政策層面看,20181月年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深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明確了教師“特殊的國家公職人員”的身份。“三年內解決教師工資問題”的表述,2020年底也已到了最後時限。

綜合多方信息,今年底義務教育教師漲工資,應該沒有懸念。

對於教師工資問題,社會上看法不一。有人認爲教師工資雖低,但補課和紅包收入不少;有人認爲教師工資已經比公務員高,還要漲工資不合理;更有甚者,認爲教師羣體素質太低,不配有較高的收入。

我的一位親戚,在某次談論教師工資話題也說:“提高教師工資是應該的,但首先要把不合格教師、能力水平太差的教師清退。”

如果僅是見識淺薄的人反對教師漲工資,還可以理解,沒必要辯駁。然而,昨天看到《三聯週刊》發的一篇文章,也對教師工資看齊公務員表達了不同意見,這就令我非常喫驚了。

《三聯週刊》是知名媒體,當然不會狹隘到旗幟鮮明地反對給教師漲工資,而是從“科研經費削減”“財政歉收”等角度切入,委婉地表達了“這種時候給教師漲工資不合時宜”的態度。

教師和醫生這兩個職業,像售賣日用品的商家一樣,爲千家萬戶服務。但因行業的特殊性,又不能像商家一樣,對家長和患者殷勤備至。以致負評較多。事實上,大多數負評,是以偏概全、吹毛求疵的情緒發泄,只有少數人能夠實事求是地表達看法。

既然國家將“教師工資不低於公務員”寫入法律,幾乎每年就此發文強調,可見教師工資看齊公務員是合理的,也是長期未得到落實的。至於極個別教師有償補課收受紅包,這和公務員隊伍中的貪腐現象是一樣的,不能據此否定整個羣體。

說“提高教師工資之前,要先將不合格教師和能力水平太差的教師清退”,實際上是在討論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問題。

先有蛋還是先有雞,這是困擾了科學界很多年的一個經典問題,至今無解。正如我們對宇宙的理解,宇宙萬物之初到底是什麼,任何人都說不明白。所以我們只能人爲設定一個奇點,而不去討論奇點之前是什麼。

“教師隊伍素質太低,不配有較高收入→教師收入不高,無法吸引優秀人才→教師隊伍素質較低”,這是一個死循環。

一些內地縣城的教師隊伍建設,正是跌入了這樣的死循環。因爲教師待遇不高,招不到優秀畢業生,只能一再降低要求,三本甚至大專文憑的、沒有教師資格證的,照單全收。

教師隊伍整體水平較弱,工作積極性也不高,教學質量自然不好。家庭條件好的、成績優秀的學生紛紛轉學。如此惡性循環,縣城基礎教育的社會評價也越來越差。

最近各省都在搞教師縣管校聘,希望從教師管理上尋求突破,“找管理要質量”。要提高教師隊伍素質,除了加強教師隊伍管理,最根本的,是吸引優秀人才爭相從教。即使是加強管理,也要以激勵爲主,而不是一味壓迫與制約。一隻憂鬱的雞下的蛋,味道也好不到哪兒去。

所以要打破這個循環,必須設定一個起點:假定所有教師的能力水平,都配得上與公務員工資相當的收入。然後,不折不扣地落實“教師工資不低於公務員”的法律規定,給教師較高的收入。

這樣,雖然有一部分在職的教師享受了超過其能力水平的偏高收入,卻可以有效抬升教師隊伍的准入門檻,吸引優秀人才爭相從教。經過多輪換血,五到十年之後,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就會有一個質的提升。

“將不合格教師先清退”的想法是不現實的,教師是否合格很難界定,將年老色衰的糟糠之妻一腳踢掉也不人性。如深圳一樣,拿出“千金買馬骨”的誠意,又何愁吸引不來優秀的人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