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诸如此类的文字让崔鹏感到振奋,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也是他在连续三年全国两会期间所关注的领域。

除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等多重身份外,崔鹏更令大众熟知的是他的另一个称号,中国第一位“泥石流院士” 。乍一看山地灾害与长江生态好像离得很远,其实则不然。

在崔鹏看来,山地灾害防治也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关,“四川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效,未来应该探索如何把生态保护和灾害防治相结合的机制或模式。”崔鹏认为,科技创新或将在更好地做好生态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崔鹏

连续三年关注

四川如何“啃”下长江上游生态保护硬骨头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四川省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不仅对四川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性任务,对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也起着战略性作用。”这也是崔鹏持续关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原因。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崔鹏提出“建议国家加大对四川生态建设支持的力度,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这一建议。还记得彼时,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崔鹏曾表示,四川的生态环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一些地区生态修复难度很大,是难啃的硬骨头。现在,这块硬骨头“啃”的进展如何?

“在长江上游生态保护方面,四川非常有担当、有作为,可以说整个四川的生态保护方面做得都非常好。“崔鹏表示,在整个长江大保护中,不管是上下游省份协同,还是科研工作者,都在探索通过不同的途径保护好长江流域生态,让长江流域丰富的资源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事实上,不管是提出“建立多元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议,还是参与长江保护法立法座谈会,崔鹏一直在为“啃”这块硬骨头所努力。“大的生态环境或者资源环境领域的工作与我的专业防灾减灾更贴切,所以这也是我关注的重点。”崔鹏说,虽说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是有区别的,但两者又是有联系的。

四川自然灾害的特点主要由环境条件所决定,尤其是青藏高原东缘的横断山区,地形陡峻、地质活跃,又加之是在季风气候区,形成易发灾害的环境条件,因此防灾减灾的任务非常艰巨,“希望在未来探索生态保护和灾害防治相结合的模式或者机制。”

在长期的研究中,崔鹏发现,灾害不仅对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同时也是山区生产发展和脱贫的重要不利影响因素。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该如何巩固成果、如何防止已脱贫居民因灾返贫?带着这样的思索,崔鹏希望将当地小微农产品等产业发展与生态修复、生态保育和灾害防治结合起来,尝试在四川做一些新模式的探索,“希望未来能够将探索出的模式或技术形成一个可复制、可持续的实验示范,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留得下。”

崔鹏透露,中国科学院启动的“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下称“美丽中国”专项),他承担了其中一项任务——美丽中国专项-小流域山地灾害绿色减灾示范,目前这一项目已经取得了技术和理论上的进展,计划在四川选取试点落地建设实验示范工程。

借川藏铁路机遇  

激发成渝地区创新活力、推动创新集群

科技创新,是崔鹏在采访中反复提到了一个词。“在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对于科技创新发展来说将释放更大的潜力,而对于成渝地区来说则更是实现强强联合的重大机遇。“崔鹏认为,成都、重庆都是科技力量非常雄厚的城市,而两个城市能够联合起来一起做创新,肯定能够激发新的创新活力,优势互补,形成新的创新格局。

如何在发挥既有科技优势的基础上,去抓住一些新的发展机遇?崔鹏认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加快建设川藏铁路、沿江高铁等重大项目,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方向和领域。

因面临“显著的地形高差”“强烈的板块活动”“频发的山地灾害”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四大极具挑战性的难题,川藏铁路也被称为“世界最难建的铁路”。因此,在崔鹏看来,从川藏铁路工程建设方方面面来说,都面临着非常多的科技挑战,必须通过创新确保川藏铁路高质量的建设。其创新攻关的领域涵盖勘探、设计、建设、制造、运维、防灾与安全等多个领域,可以说是一个规模系统性的集群创新。

“如果能在蓉构建创新平台,汇聚创新团队和人才,形成集群创新,产出一大批创新成果,有力支撑川藏铁路这一世纪工程,也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崔鹏看来,这些人才和成果,具有特殊地位和影响力的,将促进成都科技创新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进一步深化,两地多方面合作逐渐迈上新的台阶,共建西部科学城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抢抓机遇、突出特色外,崔鹏认为,不管是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还是西部科学城项目,如果坚持统筹推进,协调发展,打破区域限制,就能够释放更多的科技发展潜力和活力。

红星新闻记者 李彦琴

编辑 陈怡西

(本文来自红星新闻APP,请至各大应用市场下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