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十日说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朱祁镇恨不恨于谦?恨。毕竟是这个人主持朱祁钰的登基、夺取了自己的帝位。但,别忘了,也是这个人主持了京师保卫战,保住了大明帝国。试想,如果于谦没有拥立朱祁钰,人心涣散,打不赢京师保卫战,大明就此亡国,或者南迁只保留半壁江山,那朱祁镇即使回来,又到哪里去当皇帝?去给谁当皇帝?
朱祁镇只是年少轻狂,并不是弱智,于谦的功过他很清楚。如果仅仅是为了算后账,他不可能杀死于谦。
但是,朱祁镇的复位,本身就是一个笑话。为了让这个笑话看上去不那么可笑,朱祁镇得做一点什么,找一个替罪羊。
朱祁镇复位,是利用朱祁钰的重病。病得有多重呢?已经在反复开会,讨论继承人的问题了,也就是说,大臣和朱祁钰本人,都很清楚,他已经命不久矣。
朱祁钰快死了,这还不要紧,要紧的是他没有儿子。本来有一个儿子,还立过太子,但是已经死了。
不管是按照宗法,还是按照血缘,朱祁钰都应该传位给自己的亲侄子,也就是朱见深。而这位朱见深,正是朱祁镇的亲儿子。
换言之,朱祁钰死后,十之八九,皇位会回到朱祁镇父子手中:这时候的朱见深只是个二十来岁的孩子,朱祁镇也不过四十岁,他们父子之间应该没有争权夺利的矛盾。
这是最正常的结果,却是朱祁钰不愿见到的结果。这也好理解:我辛辛苦苦八年,稳定了自己的地位,到头来却要把皇权交给它原来的主人,我这不是白干了吗?
于是朱祁钰有个设想,从外地的藩王中,找一个进京来继承帝位。这个想法很理想,可操作性却不强:放着曾经当过皇帝的朱祁镇、当过太子的朱见深、拥立过朱祁钰的太后,你想让一个外来的、没有根基、缺乏了解的藩王继位,谈何容易?京中权力集团,那些既得利益者,谁会答应?
外藩继位,只是朱祁钰病重之时的无聊暇想,实在缺乏可行性。既然外藩不可行,皇权终究会回到朱祁镇父子手中——你还搞个“夺门之变”干什么?
“夺门之变”不是朱祁镇策划的,他也没必要策划;“夺门之变”的最大受益者也不是朱祁镇,对于一个囚徒而言,儿子继位、自己恢复自由已经很满足了,没必要非得从年轻的儿子手里夺权。
策划这个事件的是一帮投机分子,将领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他们在朱祁钰一朝,不是特别当权,自以为“怀才不遇”,于是策划了“夺门之变”,一旦成功,朱祁镇重登帝位,而他们就有“拥立之功”。
但是,一旦失败呢?在“夺门之变”的过程中,这个刚刚逃出牢狱的囚犯,一旦有个闪失,就会导致身败名裂、死无全尸。
虽然风险与收益不成比例,但是,对于释放自己的狱卒、报告好消息的信使,人们总是最直接地怀着感激之情的。所以,在一定时期之内,石亨、徐有贞、曹吉祥对朱祁镇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包括思维方式,朱祁镇也会不由自主地偏向他们。
同样的,对于直接使自己脱离困境的“夺门之变”,朱祁镇在一定时期之内,也是有相当感情的。有感情,就会想办法证明它的合理性。朱祁镇就是利用“迎立外藩”的构思,来证明自己政变的合理性:我要是不政变,政权就要流到“外藩”手里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外藩”一继位,现在的王公大臣多半会失势!
朱祁镇“北狩”一年,在南宫被囚八年,一共不到十年的时间,朝中许多大臣还是当年的旧臣。对于他们来说,朱祁镇复位,比“外藩”继位是有好处的。这样一来,“夺门之变”之后,朱祁镇可以最快地、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稳定政局、掌握权力。
但是,这里有个漏洞,就是“迎立外藩”是谁倡议的?说是朱祁钰一个人的主张?总还得找个帮手吧?顺便打击一批人,杀鸡骇猴,重树自己的权威。
很不幸,忠臣于谦,就成为这个被杀的“鸡”。
于谦成为替罪“鸡”,有这样几方面的原因:1,当初拥立朱祁钰,是他首倡;2,他是朱祁钰一朝最有声望的大臣;3,他与石亨、徐有贞等人有仇怨;4,也是最重要的,“时穷节乃现”,而在国家稳定、政局稳定的时候,像于谦这样的“国士无双”,也没有太大的用武之地。换句话说,于谦很好,品质很崇高,才干很出众,但朱祁镇不是离了他就要亡国丧命的。
其实这些原因,都是偶然因素,也完全不能构成“罪名”。于谦的死,本身就带有相当的偶然性,是在政局急遽变动之中,一个偶然被抓来当替罪羊的无辜者。所以后来朱见深继位,要替于谦平反——不是出于个人感情,而是出于舆论需要。谁都清楚,于谦是无罪的。
中国历史上,世界历史上,人类历史上,从来不缺少无辜的替罪羊。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