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婷婷的同學紫嫣都會來我們家找婷婷一起學習。她說,媽媽說的,讓她來找婷婷補習一下英語。

紫嫣媽媽不止一次跟我說:真羨慕你,婷婷那麼優秀,學習成績好,又會畫畫,又會跳舞,不用你操一點心。反觀自己家的孩子,紫嫣沒有一項突出的。表示很鬱悶。

其實紫嫣是個很文靜的孩子,而且感情細膩,只是不太喜歡運動,曾經她媽媽也給她報過舞蹈班,但最終孩子不喜歡沒有堅持下來。但是她喜歡看書,並且語文表現比較突出,尤其是作文,經常被老師當作範文在班上展出呢。

所以,紫嫣並不是象她媽媽說的那樣,一無是處。可是爲什麼媽媽卻看不到呢?其實是因爲偏見。

東野圭吾說:所謂偏見,就是不平等看待,其產生的根源就在於人的自私本性。一般情況下,人都是首先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問題,而不會力圖站在他人的立場來考量。

所以紫嫣媽媽所認爲的優秀與否,都是處於她的角度來看待,並不中立。因爲紫嫣是她的孩子,通常父母對自己家的孩子會有較高的期望,而且會提前預設答案。當期望值不能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失落情緒,會覺得自己家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其實,我也曾有過她的煩惱,她看到的是婷婷做得好的一方面,而我也只看到婷婷的缺點。我們都無法做到客觀看待問題,因爲我們的立場不一樣,所處的角度也就不一樣了。

他們看到的婷婷是一個會畫畫、會跳舞的女孩兒。他們不知道的是,婷婷每次做作業,都是很拖拉,沒有哪次放學回來先做作業的,都是先玩這個,玩那個,就算爸爸媽媽盯着,也依然我行我素,最後我只得放棄,由着她,只要每天把作業做完就行了。

婷婷還是起牀困難戶,鬧鐘響了一次又一次,就是不起來。最後時刻,才一咕嚕爬起來,穿好衣服,草草的洗臉刷牙,拿上早餐就出門。而且經常丟三落四的,不是忘了數學書,就是忘了畫筆……

歷年來,我們所接受的教育都是比較傳統的教育,傳統教育裏面通常採用的是批評教育,以爲這樣能激勵孩子。

現在比較流行的一種教育是鼓勵教育,我覺得更適合現在的環境。

孩子們需要鼓勵,這樣才能做得更好。所謂的挫折教育,在某些環境下可能有效,但是如果濫用,會嚴重挫傷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自暴自棄。

很多家長可能會這樣批評孩子: “你看你,這次考試分數這麼低,是不是最近上課不認真啊?”言語裏盡是對孩子的指責。孩子低頭不語,心裏有想什麼不得而知。然後下次考試,依然是沒有進步。

如果換成另一種方式:“嗯,你上次錯的題,這次都做對了,說明你複習了。不過這裏,是不是沒看清楚題啊?我們一起來找找原因吧?”雖然同樣是沒有考好,家長能冷靜對待,不評價、不貼標籤,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的關心,一定會好好檢查,下次也會吸取教訓的。

我們的傳統教育中也有“謙虛”。當有人稱讚他們的孩子時,他們總是說:“在哪裏?事實上,哪裏做得不好。在我們看來,這是謙虛,但對孩子來說,這是父母對我的不滿,他們做不好任何事。有些孩子比較敏感,會弄巧成拙。”不管怎樣,我不能做他們想做的事。我最好什麼也不做。”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所擅長的,所以,做爲父母,我們要正確看待孩子的個性,正確看待孩子的優缺點,要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到合理的位置,陪伴孩子逐步成長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