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在1901年,一位名叫“牛子厚”的吉林商人,將北京的京劇藝人葉春善和他手下的戲班一起請來吉林演出。在經過兩年的巡演之後,葉春善決定返回北京發展。臨別之際,牛子厚向他提出了一個請求:“葉老闆,今日一別不知你我何時才能再見,之前我和您提的那件事,不知道您覺得……”
“牛爺,您說的可是讓我開京劇科班的那個事?那可萬萬不可,我資歷太淺,實在不敢擔此大任啊。”
牛子厚:“葉老闆謙虛了,您的人品、藝德可是有目共睹,更何況葉老闆您看看,自庚子年八國聯軍進了北京以後,咱們這梨園行是一天不如一天,許多老闆爲了生計都改行去做小買賣,我怕再過上兩年,咱們這些好玩意就都失傳了,多可惜啊。”
葉春善:“您說的也在理。”
牛子厚:“所以您出面、我出錢,咱們搞個科班出來,一來是讓您能把老祖宗的好玩意兒傳承下來。二來,我也是想着將來您帶出來的徒弟能夠在北京跟吉林來個巡演,這樣我老牛想看戲的時候不就方便了嗎?”
葉春善:“牛爺真不愧是個實在人,既然如此,葉某就答應您了。”
由牛子厚出資、葉春善牽頭組建的京劇科班就是後來享譽天下的京劇科班“富連成”。這段時間有部很火的電視劇,名叫《鬢邊不是海棠紅》在網上熱播。這部弘揚京劇文化的電視劇可以說是製作相當精良,參考了大量北京梨園行的往事,加上劇情緊湊,故事有趣、感人。甭管您懂不懂京劇,看着都相當過癮,所以口碑很不錯。只不過各位可能不知道,在真實的歷史中,北京梨園行的那些故事,比電視劇裏表現的還要宏大的多。這裏邊又有哪些值得說道說道的呢?北京最有名的梨園科班究竟是如何建立的?這個科班能打造出梨園行的半壁江山,究竟考了什麼樣的祕訣?上世紀初京城最好的戲園子究竟又是哪一家?今天李夫子和大家聊聊京城的梨園往事。
享譽梨園行的“富連成”京劇科班
提起北京城的梨園行,“富連成”科班一定是個繞不開的話題,就跟咱們開篇中提到的那樣,科班是由吉林的商人牛子厚出資,由京劇藝人葉春善牽頭組建的。這位負責出資的商人牛子厚,當年可是東三省響噹噹的富商大戶,富裕到什麼程度呢?以牛子厚的身家,不敢說是東三省首富,起碼也能排進前三。這人一旦有了錢,就會投資愛好了。這牛子厚的愛好,就是聽戲。之前走南闖北做生意的時候,他是逢戲必聽,最愛京劇。後來生意做大了,老牛就不用再親自出門跑買賣了,只要坐鎮吉林老家就行。
雖然老牛這“行商”改“坐商”了,可是他聽戲的愛好卻沒變。問題是牛家所在的吉林,當年可算是關外苦寒之地,比不了北京、上海這種大城市,一般沒有過來演出的戲班。這可怎麼辦呢?其實也好辦。沒有戲班主動上門,我花錢請一個不就得了嗎?就這麼着,在1901年藉着給自己母親祝壽的機會,牛子厚打算在家裏辦一場堂會,於是他通過過去的老關係,找到了當時在北京城小有名氣的京劇藝人葉春善,請他帶領戲班來吉林演出。堂會結束之後,牛子厚又把葉春善請到了當地的“康樂茶園”,請他以茶園爲舞臺,面向吉林的觀衆公演。在這個過程中,牛子厚感覺葉春善爲人誠懇、辦事認真,而且對京劇中的各個行當都很精通,絕對是個好演員。
另一方面,牛子厚也從葉春善這兒瞭解到,自打1900年庚子國難,八國聯軍進北京之後,北京的京劇演出市場那是一片蕭條,許多京劇藝人爲了餬口被迫改行了,京劇傳承面臨着斷裂的風險,於是他萌生了一個想法,想請葉春善牽頭開個京劇科班,培養一批京劇的傳人。一開始葉春善是拒絕的,他覺得自己年紀輕,擔不起這樣的重任。一晃兩年過去了,葉春善和他的戲班在牛子厚的支持下,一直在吉林和周邊地區演出。時間到了1903年,沙俄和日本同時打起了中國東北的主意,他們兩國爲了能夠獨佔東北,都在整軍備戰,東北局勢自然也非常緊張。在這個情況下,葉春善決定結束巡演,帶領戲班回北京發展。
臨行前,牛子厚白酒送行,席間再次提出了兩年前的建議,通過這兩年的接觸,葉春善也覺得牛子厚不同於一般的商人,他是真心愛戲、懂戲的。既然如此,盛情難卻之下,就出現了開篇的那段對話。葉春善終於答應了牛子厚的請求。1904年,由牛子厚出資、葉春善牽頭組成的京劇科班在北京正式成立,這就是後來著名的“富連成班”。在中國京劇的發展史上,富連成班可以說是功不可沒。爲什麼這麼說呢?科班成立之初,葉春善決定從牛子厚三個兒子的名字當中各取一個字,將戲班命名爲“喜連成班”,以示對這位出資人的感謝。科班以牛子厚爲班主,葉春善擔任社長,負責所有培訓和演出事務。按照梨園行的規矩,這第一科的學員要以“喜”字命名,最初報名的徒弟只有6個人,後來隨着科班名聲漸漸傳播開來,人數增長到50多人,葉春善一個人教不過來,又請了蕭長華、宋啓山等京劇名家共同執教。
到了1905年,科班的第一批學員漸漸學有所成,葉春善就帶領大家在大柵欄的廣和樓正式登臺演出,一經亮相,“喜連成”瞬間在京城走紅,到後來劇場裏是每天滿座,喜連成的大名,可謂是名冠京城。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王朝交替之際,演出市場再次陷入蕭條,牛子厚因家中生意出現問題,無法再繼續支撐科班的開支,於是他將科班轉讓給了北京城沈氏兄弟。從這時起,喜連成班正式改名爲富連成班。在此之後,科班又存續了30多年,直到1948年才正式停辦。
富連成班爲何能培養衆多京劇名角?
在富連成班存在的這44年間,先後培養了周信芳、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葉盛蘭、袁世海等一大批後世熟知的梨園名伶。如果說後來京劇演出界的半壁江山出自富連成,可是一點也不算誇張。爲什麼科班能夠培養出這麼多優秀的京劇演員?這主要是因爲富連成從收弟子到後期培養,有着一套成熟而又規範的流程。首先來說,學員由人介紹或者家長送來的時候,要經過社長、總教習和主要文武老師的考試,大家會根據學員的形象、體型、嗓音等情況,判斷他是否是個可塑之才。即便通過了這些考試,還有三個月到半年的觀察期,觀察期過後,學員纔算是被正式收入門下了。在教學方面,科班還會邀請外面的名師過來指導,科班裏奉行着這麼一句話,叫做“名師出高徒”,各種名師集中起來打造一個徒弟,您想想這徒弟的水平還能差得了嗎?
除此之外,科班對於學員的管理也有一套嚴格的制度,要求大家要養身體、要遵教訓、要學技藝、要保名譽,戒拋棄光陰、戒貪圖小利、借菸酒賭博、戒亂交朋友。大家知道演藝圈是個名利場,各種誘惑頗多,設立上邊這些規矩,就是要告誡學員們學藝,先學做人,具備這些德行品格,纔是成爲一個好藝人的根本。在學藝的過程中,富連成班還有一套魔鬼訓練的方法,要求每個學員都必須得文武雙全,武打幹淨利索,唱功字正腔圓、婉轉動聽,做工細膩傳神,身上有戲。在嚴格的訓練下,每個學員出科之後都能掌握上百出戲。
用葉春善自己的話說,“你們進入咱們科班學習,我一定叫你們能夠養活家口,還要你們把學到的玩意兒傳留後代。”當學員們具備一定水平之後,科班還會要求他們在師兄們的帶領下進行實踐演出,根據實戰來尋找自身的問題,並能及時糾正。種種這般規矩和培養,學員們雖然是喫了不少的苦,但最終總能學到一身本事,不僅能養家餬口,甚至還能唱紅天下。套用一句老話說,“要想人前顯貴,必得人後受罪”,這恐怕就是當年那批京劇名家在學徒時的真實寫照了。
京城第一戲園“第一舞臺”
一出京劇的演出效果,除了演員水平之外,還和戲園的質量有着密切關係。當年沒有電子技術,全靠樂器和演員的記憶撐場。大家知道在上個世紀初,北京城最好的戲園是哪一家?說起上個世紀初,京城最好的戲園子,一定非“第一舞臺”莫屬。這個戲園是由國劇宗師、武生泰斗之稱的京劇名家“楊小樓”聯合名旦“姚佩秋”、商人“殿閬仙”共同修建的。那是1912年的7月,楊小樓應邀去上海演出,他發現上海的新式舞臺建築佈局和音響效果遠遠勝過北京的舊式戲園。他就此萌生了想要在京城修建新戲園的想法。恰好在此時珠市口這邊有家石材店倒閉了,這家店地理位置很好,於是楊小樓就和人一起將店鋪及周邊房屋一起買下,按照新式戲園的方式設計和施工,又經過了一年多的時間,一座新穎的劇場於1914年6月建成了,這便是後來著名的“第一舞臺”。
和舊式戲園相比,這第一舞臺究竟有什麼不同之處呢?首先來說,這裏沒有舊戲園的臺柱子,舞臺成橢圓形,臺口成鏡框式,戲臺上還第1次使用了大幕。不僅如此,這個舞臺的檯面是可以轉動的,還使用了燈光、佈景,觀衆席也改變了舊戲園茶桌的佈局,換成了三層結構。1樓是池座與廊座,2樓主要是包廂,3樓都是散座,坐席也用靠背椅取代了舊式的長條凳。種種這般在當年的京城隨便拎出哪一項都是創新。修建完成的第一舞臺,一共可以容納2500名觀衆,是當時京城最大的戲院。
梅蘭芳曾經回憶說,“這裏一切的建築燈光完全是模仿上海三馬路大舞臺的形式。”在民國初年的北京,這應該算是首屈一指最新式的一個戲館子了。1914年6月9日,第一舞臺迎來了首場演出,各界名人到場祝賀,現場可謂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爲了慶祝開業,戲班還組織了日夜兩場戲,這樣新式的戲園一經亮相,立刻享譽京城。在之後的演出中,楊小樓也充分利用戲園優勢,加入了許多過去所沒有的內容。比方說,演出《牛郎織女天河會》的時候,戲臺上居然出現了能噴水的蓮花池,還有用彩色燈泡裝飾的鵲橋。在排演一些新戲的時候,人們甚至把真正的汽車和活着的馬匹都搬上了舞臺。這麼多前衛的設計,自然讓每場演出都能轟動京城。
除了創新之外,第一舞臺還舉辦過多場義務戲,什麼是義務戲呢?其實就是和今天的義演差不多。在我國梨園歷史上,演員和戲園每年都會舉辦一些義演,所得收入全部交給當時的梨園公會或者是相關機構,用於賑濟災荒或是用於社會慈善事業。在19 16年的時候,第一舞臺就演出過一場大義務戲。當時享譽天下的大師譚鑫培還在世,當天演出就是由他來壓的大軸。此外登場的還有楊小樓、汪桂芬、俞振亭、龔雲甫等等,全都是當時風頭無兩的名角。
1918年以後,第一舞臺舉行的義務戲數量逐漸增多,許多名角被充分號召起來參與其中,在爲賑濟京兆水災、重修廟峯山喜神殿、賑濟浙江水災等活動籌集善款的同時,也爲當時的京城觀衆貢獻了不少精彩大戲。讓人遺憾的是在後來的經營中,楊小樓忙於演出,不問財務,姚佩秋雖然執掌財政大權,卻不善於理財,懂得理財的商人殿閬仙,又因爲不掌大權而不便過多插手戲園業務,這樣的結果就導致戲園演出,雖然場場爆滿,但是經濟狀況卻日漸惡化。
最終在開業5年之後,第一舞臺因爲經營不善,將戲園賣給他人,易主之後的第一舞臺又持續經營了18年,直到1937年,因爲一把大火而化爲灰燼,大火連同當時在戲園演出的演員們的戲箱也一起焚燬,再加上之後日寇侵華、百業凋零,戲園再也無力進行修復,最終從京城徹底消失。在第一舞臺被毀三個月之後,這家戲園的創建者,一代名家楊小樓也因病去世,享年只有60歲。
京劇的傳承
回顧起來,京劇在北京興起、發展壯大,進而推向全國,鼎盛時期,京城裏遍佈戲園、名家,大師輩出,可謂是爭奇鬥豔。雖然後來歷經戰亂,北京的梨園行發展遭遇不少坎坷,不過在衆多京劇大師的護持下,這門藝術得以傳承發展,散發出了經久不衰的魅力。說起來是人造就了藝術,而藝術反過來也成就了人。那些在歷史中熠熠生輝的,除了美不勝收的藝術瑰寶,更有發乎靈魂深處的道德光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