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個沉迷於扯淡的萌妹子,一個野生的山海經愛好者。

“饕餮”這種神獸,先秦典籍裏就有很多記載,有的人還說它是《山海經》裏兇獸,那是瞎說,《山海經》沒有“饕餮”這個獸名(可有相似的,下面會說到)。最早記載“饕餮”的,就是《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太史克的說法:

“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

不過,太史克這裏說的饕餮不是獸名,而是人名,是縉雲氏的“不才子”,也就是不成器的兒子,“饕餮”只是打比方,表示這傢伙比較貪婪,並不是傳說中的某種神獸。


可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裏說:“服虔案《神異經》雲:檮杌狀似虎,毫長二尺,人面虎足,豬牙,尾長丈八尺,能鬥不退。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根據《左傳正義》,似乎說狍鴞是饕餮從《神異經》就有了,其實這是不對的。孔穎達《正義》裏說的服虔按的《神異經》只是說“檮杌”的,而“饕餮,獸名”以下是孔穎達根據《山海經》和郭璞的注作的解釋,那不是《神異經》的文字。《山海經·北山經》裏說:

“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郭璞注:“爲物貪淋,食人未盡,還害其身,像在夏鼎。《左傳》所謂‘饕餮’是也。”

郭璞說“《左傳》所謂饕餮是也”,已經明確地認爲狍鴞就是饕餮,他的說法有好多人相信了。


比如北齊劉書在《劉子·貪愛》裏說:

“此五旬山中有獸,羊身人面,目在腋下,生角當心,聲如嬰兒,大責婪世,人謂之饕餮。獸好磨其角,令利其用,而反憤其心,氣內結而死也。生角當心,俯而磨之,憤心而死。”

就是根據狍鴞演繹的,所以唐代的孔穎達也據之爲說並不奇怪。其實,《神異經》裏的確有“饕餮”,可和孔穎達說的完全不同,《神異經·西南荒經》的記載是這樣的:

“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狼惡,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強者奪老弱者,畏羣而擊單,名曰饕餮。《春秋傳》言‘饕餮者,縉雲氏之不才子也。’一名貪惏,一名強奪,一名凌弱。此國之人皆如此也。”

二者一比較就可以知道,孔穎達說的饕餮的確是根據《山海經》和郭璞注的“狍鴞”,並不是出自《神異經》。


可後來好多人都誤讀了孔穎達的《疏》,認爲說饕餮的也是《神異經》,如宋代吳曾在《能改齋漫錄》卷七里說:

“予又按,漢服虔引《神異經》雲:‘饕餮,獸名。身如羊,人面,目在腋下,食人。’然則饕餮均能食人。且字皆從食,雖不以財食分別亦可矣。”

後來也有不少書這麼認爲,可謂是以訛傳訛、積重難返。

其實《神異經》也是說饕餮是一種貪婪、恃強凌弱的人類,而且有國,不是什麼“神獸”。那麼,《左傳》裏說的饕餮,就是想說人性的貪婪,再反過來說,貪婪的人也可以叫饕餮,並不是要說某種動物叫饕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