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說《大秦帝國》中,作者說嶺南50萬秦軍之所以不回援,是因爲秦始皇的遺旨,即“我死後,嶺南軍不得回中原”。很顯然,秦始皇不僅要打敗越人,還要在當地移民,讓嶺南地區永遠留在中華的版圖之內。

原標題:耗費數十萬士兵生命,秦始皇攻下一不毛之地,2200年後發現真高明

來源 | 頭條號“陶陶讀歷史

王翦畫像

公元前222年,秦將王翦率領60萬大軍,一舉攻滅了楚國。挾勝利之威,秦始皇又劍指百越,準備將此地一舉平定。

百越,原本是春秋晚期的霸主——越國的臣民。與中原人不同,他們有着斷髮文身的習俗,散居於今天的兩廣地區。越國被楚威王擊滅後,百越部落被迫臣服於楚國。然而楚國對於百越地區的控制,仍處於羈縻性質,沒有直接進行統治。

秦始皇滅亡楚國後,百越部落紛紛割據自立,根據《絕越書》記載:

“秦始皇並楚,百越叛去。”

在秦始皇看來,若就此放任自流,這些山林中的百姓將釀成不亞於匈奴的禍患。因此,秦始皇決心派遣數十萬大軍,平定這個潛在的禍患,將帝國的疆域一直推向南海,徹底實現他“囊括海內”的夢想。

王翦大軍一路進發,先是降服了今天浙江、江蘇一帶的越人君長,此後又俘虜了在今天福建省建國的閩越國君主。

之後,秦軍依據南方密佈的水網,兵分五路,向嶺南地區發動猛攻。根據《資治通鑑》記載:

“一軍塞郯城之嶺,一軍授九疑之塞,一軍結餘幹之水,一軍守南陽之界,一軍處番禺之都。”

以掃滅六國的強大戰力,秦軍橫掃一切敢於拿起武器反抗自己的越人。而越人武器和組織都相當原始,根本無法預知匹敵。很快,秦軍飲馬於珠江,佔領了番禺,控制了整個嶺南。

佔據嶺南後,秦人在新徵服的地區,建立了一座座要塞堡壘,控制了水陸軍事要道。按照以往征服六國的經驗,只要佔據了要道,控制了重要城市,就能輕易掃清殘餘的抵抗力量,征服嶺南已經指日可待。

然而可悲的是,嶺南並不是六國,對於百越的戰爭,纔剛剛開始。因爲秦軍面臨的敵人不僅有強悍的越人,同時還有嶺南本身。

嶺南地區,曾被稱爲“不毛之地”,也就是長不出莊稼的地方。在2000多年,嶺南地區還是一塊未被開發的處女之地,當地遍佈着山林和野獸,瀰漫着各種致命的毒蟲以及瘟疫。

千百年來,世代居住於嶺南的越人,早就適應了當地的環境,他們躲藏於深林之中,埋下了陷阱,四處偷襲外來的入侵者。

公元前221年的某個深夜,密林中突然響起一陣鑼鼓之聲。秦軍睜開稀鬆的睡眼,趕緊拿起武器,準備迎敵。但是他們實在是太累,根據史料記載。在南征期間,秦軍爲了防止敵軍偷襲,都只能穿着盔甲睡覺。如今好不容易能睡個好覺,越人卻又一次趁夜偷襲了。

這些裸着上半身,梳着椎髻,露出青黑色紋身的蠻族,像鬼魅一般摸進秦軍的大營,並打開了營門。經過一場殊死的作戰,秦軍終於勉強擋住了敵人的進攻。然而秦始皇派往南方的主將屠雎,卻被越人亂刀砍死。根據《淮南子》記載,此戰中,秦軍“伏屍流血數十萬”。不知這到底是不是淮南王劉安的誇張。

屠雎戰死的消息,很快就傳到咸陽,讓秦始皇大爲震怒。如今他才明白,越人給大秦帝國的帶來的威脅,恐怕絲毫不下於北方的匈奴人。

秦始皇一生不是沒有經過失敗,因此他也並不懼怕失敗。他深知,征服嶺南,將花費大量人命,將給他本就不是特別好的聲譽,帶來另一次打擊。但是爲了大秦帝國的長治久安,秦始皇也顧不了這麼多了。這一次,他決定派出50萬大軍,徹底掃清嶺南的每一個角落,殺死、征服所有敢於反抗的越人。

然而此時,秦國馳道、皇陵、皇宮、長城等大工程,都在修建之中。即使派出了50萬大軍,又怎麼解決他們的喫飯問題呢?

最終,官員史祿給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在湘水、灕水之間修建一個渠道,然後只用順着渠道運糧,嶺南大軍的糧草就一定能解決。畢竟水路運輸,可要比陸地運輸效率高多了。

直到公元前214年,這條名爲靈渠的水道終於修好了。渠道剛一建成,一支史無前例的南征大軍便組建好了。這一次,秦軍不再純由秦人組成,而是來自全國各地。除了正規軍,還包括大量逃犯、上門女婿、商人、奴產子以及大量被判處貪污以及瀆職罪的官員。

很顯然,秦始皇不僅要打敗越人,還要在當地移民,讓嶺南地區永遠留在中華的版圖之內。爲了貫徹這一意圖,秦始皇還同意了大將趙佗的上書,徵集15000名婦女,讓她們配給士兵們做老婆。

很快,這支南征大軍深入山林,將越人從其中趕了出來,並在嶺南設置了桂林郡、象郡等郡縣。不僅如此,秦始皇還命當地人服從秦律,嚴禁私鬥。在秦國的治理下,越人們收斂了自己“好相攻擊”的習氣,逐漸開始與華人同俗。

就在嶺南局勢逐漸轉好的時候,前方卻傳來噩耗——秦始皇去世。就在同年,陳勝吳廣起義爆發,楚國全境造反,徹底切斷了嶺南和秦朝本土的聯繫。到底是回援中央,還是割據於嶺南,成爲擺在嶺南秦軍面前一個重大問題。

最終,河北常山人趙佗做出了最終決策,那就是“阻絕道路,自守於嶺南”。作爲秦朝的軍官,趙佗爲何要做出這個背叛之舉呢?

在小說《大秦帝國》中,作者說嶺南50萬秦軍之所以不回援,是因爲秦始皇的遺旨,即“我死後,嶺南軍不得回中原”。但是在史書中,並無類似的記載。

趙佗之所以不返回中原,是因爲嶺南秦軍並非正規秦軍,而是一羣被迫戍邊的犯人。誰能保證這批秦軍對秦朝的忠誠呢?若回援中原,這些來自六國的軍士,恐怕會拋棄軍隊,返回故鄉尋找自己的親人。

即使秦軍願意回援,現實條件也不允許,數十萬大軍已經散佈在嶺南,光是集結就困難重重。而且以嶺南的物資,也無法負擔50萬人的北征。如果戰事不利,秦軍就將受到起義軍與百越人的前後夾擊,到時的處境,就更加危險了。

就這樣,趙佗將軍隊留在了嶺南,並與當地的越人進行了和解。趙佗率先脫去中原人的衣物,剪短自己的頭髮,紮起了越人一樣的椎髻。而他的士兵們,也學着主將的樣子,改變了服飾。從此以後,帶甲數十萬,縱橫萬里的南越國建立了。

南越國建立後,趙佗將先進的中原文明帶進了嶺南,越人逐漸改變了野蠻的習俗,漸漸被華人所同化。漢武帝時,漢軍大舉進攻南越國,並將之滅亡。從此以後,嶺南各郡徹底併入華夏版圖,從此再未分割過。

如今,秦朝的嶺南,已經變成了廣西和廣東。其中廣東是中國最發達、最富裕的省份之一,而在2000多年前,這裏還是一片荒地。而秦軍所駐紮的軍事要塞番禺,如今已經成爲中國最發達的城市——廣州。曾經,秦始皇因征服嶺南,被斥責爲窮兵黷武的暴君,而今天我們不得不說,秦始皇真是高瞻遠矚,其眼界超越了所有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