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作爲老師,該怎樣做到尊重學生隱私和教育兼顧呢。因此老師須把握好學生隱私的"度"。

學生與老師之間總有說不完的話題。近日,湖南隆回縣一名學生在網上發帖稱,老師侵犯了學生的隱私,這引來了網友們褒貶不一的回應。

老師翻完抽屜又查房

據媒體5月21日報道,近日,湖南隆回縣一名學生在網上發帖稱,學校老師讓學生站在走廊上,直接翻學生抽屜搜違禁品,還趁學生上晚自習期間進學生宿舍,翻櫃翻被。該學生怒斥:老師經常翻完抽屜又查房的行爲,侵犯了學生隱私,是在以身試法。

對此,學校教務處主任對這件事做出了回應,稱當時是學校組織了一次針對教室地下電線是否裸露,學生是否攜帶管制刀具,手機等,做了一次全面的排查。

他表示,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對孩子的管理難度都比較大。作爲老師,不管學生,對不起家長和自己的良心;管的話,個別學生逆反心理很強,確實非常爲難。

針對此事,教育局方面以短文形式對該學生的帖子做了回覆,會提高老師們的教育水平,作爲學生也要專心學習,理解老師的苦心。

筆者認爲,於"情"的層面上來說,老師的行爲可以被理解。同學之間起矛盾,拿起刀具誤將對方捅傷;學生帶手機進校,每天白天打瞌睡,晚上玩手遊;在宿舍偷偷用電器燒水燒菜點蠟燭,結果着火了。這些現象我們或曾經歷過,或曾有所耳聞。

試想一下,如果老師不採取這種方式排查,學生會把管制刀具、手機等主動上交嗎?一旦出了什麼事,或者學生成績下降了,大家是否又要責怪學校老師管得不夠嚴?希望自己的學生有出息,能夠平安健康地成長,是每一個老師的願望。就從這一點來說,老師的做法可以被理解。

中學階段的學生,心理逐步走向成熟,他們往往具有心理活躍,變化無常、敏感、多疑等心理特徵。加上整個社會越來越重視保護隱私,所以對於這個學生在網上發帖維權的行爲也不難理解。

學生不易,老師更不易,互相理解,互相配合就好。

兩種聲音褒貶不同

一些人表示能理解和認同老師的做法,覺得老師這樣做是負責任的一種表現,譴責該學生不懂事。他們認爲,未滿18週歲非高校學生,學校具有監護權限,有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的義務。教師作爲學校的教職人員,學生在校期間,出於保護未成年學生的權益爲前提進行檢查並沒有錯。

但是也有些家長不認同老師的做法,支持這個學生能夠大膽地站出來維權的行爲。

他們認爲,手機是屬於學生的私有財產,學生對該財產具有完全的所有權、使用權,且他人不得侵犯。學校雖規定不能帶手機,並沒有賦予老師沒收、扣押學生財物的權利,老師沒收扣押手機的做法,嚴格來說屬於違法。

他們還認爲,老師隨意搜查學生抽屜和書包屬於違法。學生雖未成年,但仍有主張基本權的能力。搜書包嚴重侵害學生的隱私權,已逾越教師管教的範圍。

尊重隱私和教育學生要兼顧

筆者認爲,如果把學生的隱私權擴大化,學生把一切以"隱私"以蔽之,那麼老師教育的權就不能有效地行使。而作爲老師,該怎樣做到尊重學生隱私和教育兼顧呢?

首先,作爲老師,要懂得維護好學生的隱私權,在行使自己的工作責任心時,可以通過規範的教育方法來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同時,老師要儘可能的多掌握學生情況,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

其次,教師的責任心與教育方式方法是關鍵。中小學生處於生理心理發育階段,對社會的認知能力、判斷能力極其有限。沒有家長和老師的及時引導,他們將有可能付出沉重的成長代價。正確處理好教育責任和保護學生的隱私權,關鍵取決於教師的責任心與所採取的教育方式方法是否得當。

最後,把握好學生隱私的"度",不得公開或傳播。學生的心智尚未成熟、社會經驗不足,他們對隱私的支配權非常侷限。因此老師須把握好學生隱私的"度"。出於教育工作及維護學生自身利益需要,教師可以掌握學生的部分隱私,但不得公開或傳播。

美國著名作家和教育家愛默生曾精闢地指出:"教育成功的祕密在於尊重學生。"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身爲教師,要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因爲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既不違反相應法規,也能得到學生的理解和信任。

願每一位老師能用智慧去教學,願每一位學生能積極配合老師,師生之間都能互相理解,彼此尊重,每天能在融洽和諧的教學氛圍中愉快相處。

相關文章